“绿色金融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赛道。”12月18日,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强调,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这场金融领域的变革,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自我救赎。
李礼辉指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态势良好。据人民银行和Wind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7.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直接或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比66.8%;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配额累计成交量4.81亿吨,累计成交金额284.21亿元,其中9月份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环比分别增长33.67%和49.92%;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97万亿元,存量规模2.04万亿元,其中9月份一级市场发行规模554.47亿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869.82亿元。
绿色金融不仅是企业的新赛道,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必须在这条赛道上稳步前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绿色金融原则方面,李礼辉强调了战略利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提出金融资源必须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绿色金融应该以战略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导,同时依托央行和财政的扶持政策,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绿色低碳领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李礼辉提出,碳排放权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金融工具属性,而且具有区别于一般金融工具的行政化特征。碳排放权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价值预期,而这种供求关系和价值预期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对于碳排放权的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
在绿色金融数据方面,李礼辉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我国是数据大国,海量的市场交易和行为数据是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发展的宝贵资源。”他提出,让数据真正成为生产要素,有利于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同时利好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共同使用,建立数字资产市场,弥补数字鸿沟,让公共数据更容易获得、更容易理解,切实改进与平民百姓密切相关的数字服务,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看病就医、智能城市,也包括绿色低碳生活。
李礼辉认为,企业要实现绿色金融,必须从战略层面出发,将绿色金融原则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他提出,企业应以战略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导,依托央行和财政的扶持政策,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绿色低碳领域。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关注两个关键点:一是着眼长远,优先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二是遵循市场化原则,确保绿色金融的经济效益,避免无效信贷投放。
李礼辉还强调了绿色金融市场的公平性与可行性,指出碳排放权市场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因此,行政主管部门应确保市场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建立透明的调节和分配机制。
他特别提到,“在绿色金融领域,无论是绿色低碳企业和项目的投资融资,还是碳排放的计量监测和碳排放权的计价交易,都用得上AI模型,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持。”数字社会进入新智能时代,AI前沿技术不断刷新,通过遴选行业最佳流程、最佳标准的专业数据优势和算力优势,培育在不同场景中的感知、学习、行动和决策的代理能力,甚至可以超越一般水平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