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稳妥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在推动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成绩显著。这些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成为助推农民增收致富“金字招牌”,对于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表明,全国共建设了多个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亿元村。这些镇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了经济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例如,山东省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特色产业10亿元镇达到几十个,展现出强劲势头。又如,辽宁省某地以中药材和冰葡萄酒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引进10多个知名品牌,打造出20多个本土品牌,推动特色农业多元化发展。这些地区借助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并加以延伸拓展,因地制宜,发展出特点鲜明、辨识度高的产业模式,大大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过,乡村特色产业当前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部分地区的特色产业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有限,不易形成规模效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整体提升。此外,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情况也亟待解决。对此,要在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
制定实施更多的产业政策。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确保政策实施促进地方经济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鼓励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出应有效果。注重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充分转化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农企联合发展特色产业。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特色产业建设,通过引入和应用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有效提升涉农特色产业自身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产业,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构建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确保整个产业链稳定和高效运作。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以优异的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