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它们是聊天伙伴;夜晚,它们变成跑腿小哥,配送物品和药品;深夜,它们则作为巡逻保安,全方位守护老人的生活……现代养老机器人技术让陪伴和守护变得更温馨、智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有消费能力和意愿的50后、60后人群逐渐加入养老大军,这些人群大多有较好的数字素养,对智慧养老的需求更易接受。
“未来养老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家庭中的机器人保姆,为老人提供照顾和陪伴,提供情绪价值。”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实现这一愿景尚需时日,但养老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潜力的快速发展初期,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和创新。
未来蓝图: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长者的助手和伙伴
在智能家居的未来蓝图中,机器人将扮演重要角色。
清晨7点,机器人“保姆”就会准时就位,在床边用前臂温柔地抱起刚睡醒的老人,让其安全稳妥地坐到轮椅上;待老人坐好,机器人就缓缓地推着他从房间穿过长廊,抵达活动中心,其间,避开例如餐车等不同的障碍物……这是今年9月,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最新研发成果人居环境机器人“5号”亮相的一幕。
根据该实验室发布的护理概念视频显示,区别于在工业制造或物流仓库等场景应用的人形机器人,这位被昵称为“小五”的机器人能够友好地用于养老院、医院等场景中,担当照顾老人的助手、护理人员。
让居家行走机器人成为长者助手成为了不少企业努力的方向。在今年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森丽康科技展出的“小丽”机器人就可以担当“生活小伙伴”,“她”不仅可以伴随老人前后,听歌、载物、聊天、提示烹饪方法;亲友如果打来电话,它可以自动寻找到老人,帮助其顺畅接听;“她”同时也可以是“安全小卫士”,搭载远程巡视、跌倒检测、快捷呼叫等功能。
现实世界:外骨骼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走进生活
踏入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展示体验中心,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外骨骼机器人这些曾只出现在银幕上的高科技装备,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现实世界。
“穿上外骨骼机器人,我走路轻松多了。”四年前中风的83岁白阿姨因为左腿行动不便,小腿肌肉萎缩,她告诉记者,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后走路比自己单独行走要轻松,外骨骼机器人提供了额外的力量,帮助她更轻松地迈步。另一位78岁的沈阿姨表示,虽然自己行动自如,但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使她能更自在地进行活动和爬山运动。
在现场展示中,这位沈阿姨亲自上阵,分享了她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亲身体验。她一边演示,一边表示,“看,这个外骨骼机器人真的能帮我抬起腿,让我轻松地爬楼梯。”她的步伐稳健,机器人的辅助让她在上下楼梯时显得格外轻松。
这些“钢铁骨骼”背后的秘密何在?广州视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鹏告诉记者,这种有源助行外骨骼,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支持和促进身体步行训练的智能设备,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步行康复训练方案,已大范围用于老年人步行助力与康复训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便利和安全保障。
市场发展:养老机器人产业在大湾区加速发展
随着应用场景越来越清晰,养老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在大湾区落地生根。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洪颖岚表示,在2024年4月举行的首届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上,大赛的40个获奖创新项目亮相,意向签约落地黄埔区的企业及项目就超30多个,如老人行走辅助外骨骼机器人、康养人工智能家庭康护机器人等产品,预计年度产值超10亿元。
“在广州乃至大湾区,有多个试点项目正在进行,如某些高端社区已经引入了公司的有源助行外骨骼,为居民提供服务。”尹鹏透露道。“身边许多人向我咨询,希望为家中需要照护的老人找到合适的产品,这表明大湾区对养老机器人的需求是切实存在的。”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也非常看好养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里的经济实力相对较高,对养老机器人的接受度也较高。
在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不断攀升。据预测,2029年全球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
洪颖岚表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养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从简单的陪伴、护理功能,向健康监测、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多元化场景延伸,覆盖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养老机器人将推动传统养老模式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转变,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深度融合,形成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未来养老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家庭中的机器人保姆,为老人提供照顾和陪伴,提供情绪价值。”派宝机器人副总经理舒绪琼表示。业内预计,未来养老机器人产品将更加人性化、专业化、轻量化、智能化和普及化。
记者观察:有待规模化生产降低价格水平
“尽管市场对养老机器人有一定的期待,但目前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尚未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养老机器人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智能化阶段。”任玉桐直言,从商业应用层面看,养老机器人的规模化推广与适用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养老机器人能够陪伴老人进行基本的对话,但深入交流的能力还不足。
洪颖岚也表示,从技术上看,养老机器人目前遇到的难题主要是感知与交互能力需突破: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准确识别老人意图、情绪和动作比较困难。
这也意味着,目前养老机器人还不够“聪明”,能够提供的服务还比较有限。
舒绪琼认为,工具类养老机器人比较好落地。其中,送药、提醒、巡逻或监测生命体征等工具类养老机器人,是目前机器人能够提供的实质性服务。未来,机器人可能会从健康指标监测入手,如定期量血压等,这些操作难度不大,且不涉及急性生命安全问题。
成本高昂也是目前养老机器人目前遇到的一个难题。舒绪琼透露,目前,应用于养老领域的巡逻型机器人价格约为10万元;AI互动性机器人的价格则可以在10万元以下;物流配送型机器人的价格较为便宜,大约在三万到四万元。
洪颖岚解释,养老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多种技术,研发投入巨大,这使得养老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另外,机器人的维修、保养、软件升级等使用成本也让消费者有所顾虑。“这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价格,让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尹鹏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