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称“会议”)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部署了2025年的“三农”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后,2025年的“三农”工作中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再次提出要求。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当前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要求之一,这一要求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可以确保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避免粮食短缺和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粮食自给能力尤其重要。我国面临着大国人口多、资源相对有限的挑战,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可以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带来的冲击,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再强调粮食安全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这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
在部署2025年的“三农”工作时,会议针对粮食安全提出,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在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后,为何对“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再次提出明确要求?
对此,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基石。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础,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对于稳定社会大局、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要求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
在胡冰川看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仅仅意味着增加产量,还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生产方式,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一方面,通过科技驱动的粮食生产保障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波动;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推动供给保证能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环境利用效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
事实上,农民是粮食生产主力军,主产区是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离不开对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的保护。
对此,会议提出了“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具体政策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如今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
“这体现了对粮食生产与流通体系深层次治理的决心:由初步构想到实施,标志着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走向成熟,旨在平衡各省份间的生产与消耗关系,促进区域间公平发展。连续的政策发布展现了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不断完善治理体系的努力,确保各项举措有序衔接,形成合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他看来,启动中央统筹补偿机制的背后逻辑与预期成效,平衡区域发展通过利益再分配,缓解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压力,激励更多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构建产销区间的互利共赢格局,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整体韧性。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户收益,调动种粮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袁帅指出,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考虑中央和地方、产区和销区等关系,也要考虑效率和公平、激励和约束等政策取向。需要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兼顾区域发展实际和财力条件,合理确定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对象。同时,还需要探索多样化利益补偿方式,深化产销和经济协作,鼓励具有较好协作基础的不同省份之间探索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多渠道补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确保销区可承受、产区得实惠,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