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19 21:53:50 股吧网页版
21CC|肿瘤诊疗的突破式创新 将从何出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肿瘤是医药创新最活跃的临床领域之一,然而产业端的创新仍然任重道远,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披露了一组数据:近十年,中国新药研发TOP 20靶点共有716个产品申报,占比高达29%,以2019年为例,中国有70%的临床创新药产品集中在21%的靶标上。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创新生物医药的国度,但是在全球创新药销售市场中只占3%。

  此背景下,能够真正填补临床诊疗空白的突破式创新,正在越来越受到行业关注。

  基于临床专家洞察和临床研究进展,2024年在肿瘤领域, miRNA技术的肝癌诊断试剂盒、借助cfDNA完成肿瘤早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三期病人的诊疗、小细胞肺癌的诊疗以及食管癌的围术期治疗等,这些领域或许都有望诞生突破式的创新诊疗方法。

  填补临床空白

  据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全球癌症数据,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为全球第一,每年新发病例超400万例;死亡病例超300万例。

  然而,目前我国癌症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并不高,虽然近10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诊疗能力提升,我国癌症患者五年总体生存率已从30.9%提升到40.5%,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接近70%的水平仍有不少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跟随式创新医药产品越来越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实现突破式创新、从哪些角度实现创新一直被行业所热议。

  2024年,中国肿瘤临床专家们的洞察一定程度上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表示,2024年肺癌领域的重点有四个研究——LAURA研究、ADRIATIC研究、针对罕见少数病人的“王冠”研究以及HARMONi-2研究。

  尤其值得关注是,其中前两者属于填补临床研究空白。

  据吴一龙介绍,LAURA研究是全球性临床研究,瞄准过去被遗忘的三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他们既非晚期也非早期,过去在放化疗后就没有了诊疗手段,而该研究首次在放化疗之后使用奥希替尼做巩固治疗,可以明显减少疾病复发,有望直接改变临床实践,而且这一研究由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共同领导。

  ADRIATIC研究则是针对非常凶险的肿瘤——三期小细胞肺癌,这一研究首次在放化疗之后使用免疫治疗——度伐利尤单抗来做巩固治疗,该研究通过免疫治疗把小细胞肺癌提升到新阶段,目前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不但有效降低了疾病风险,而且总生存时长也有所提高,同样可能会改变临床实践。

  除了肺癌,近年来国内乳腺癌诊疗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报告,2022年我国新发乳腺癌病例数35.72万例,乳腺癌死亡病例7.5万例,严重威胁我国女性的身心健康。同时近年来我国乳腺癌诊疗快速发展,据相关研究数据,随着乳腺癌治疗药物的更新和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诊疗模式建立,乳腺癌综合诊疗水平逐年提升,5年生存率已达90%。

  其中尤其是三阴乳腺癌,正是行业关注的重要领域。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表示,对三阴性乳腺癌,曾经的临床治疗一度只能依靠化疗,今天除了化疗以外,已经出现了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而且不断有值得关注的临床研究发布。“三阴乳腺癌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于化疗,免疫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在在二线、一线乃至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中。”

  早诊早治,突破创新

  除了癌症的治疗,前期的诊断也是出现突破式创新的重要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表示,在由数据驱动的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之下,可以通过临床问题,结合基础实验,同时进行多维生物大数据分析,进而产生创新性、突破性和继承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外乎两个方面:从0到1的突破性研究,以及从1到100的渐进性研究。

  对于探索从0到1的创新研究,据樊嘉梳理,目前国内正在推进全球首个miRNA肝癌诊断试剂盒,10余年前,其团队就已在进行这方面研究,也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我们还在探索cfDNA在多肿瘤临床早期诊断的应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6种肿瘤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已发布。”

  “另外我们对于创新靶点的免疫治疗也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比如针对CTNNB1和α干扰素,我们发现靶向CTNNB1的相关糖代谢可以抑制肝癌,而且CTNNB1的突变也是HPV相关肝癌的重要驱动因素。”樊嘉表示。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胆管癌中,FGFR2的融合突变大概发生频率为10%,经过临床数据验证了FGFR2融合和‘冷肿瘤’相关。所以针对FGFR2的融合检测阳性的病人,我们正在进行肿瘤疫苗以及细胞治疗等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另外针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也在推进相关研究。”樊嘉指出。

  在早诊早治方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表示,在我国所有实体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三个肿瘤主要来自于消化系统——肝癌、食管癌和胃癌。“其中下降最明显的是食管癌,虽然治疗效果不好,五年生存率在30%左右,但是由于中国专家的持续贡献,现在发病率下降到第7位,死亡率下降到第5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早筛早诊,而且创新突破不只是局限于产品层面,推进早筛的推广或许同样是创新方向所在。

  沈琳表示,在食管癌的早筛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筛查手段能够超越内窥镜,特别是最近的研究,可以明确看到内窥镜筛查能降低死亡率20%以上。食管癌的每年新发病例从之前的50多万人,降到40多万人,再到现在的30万人左右,下降幅度非常明显,食管癌的早筛早诊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证明的,可以实现早诊早治、降低死亡率的方法,现在更需要的是推广,而不是把更多研究放在标志物等上面。” 沈琳强调。

  另外在食管癌的诊疗环节,免疫治疗已经带来了巨大突破,未来的创新点可能在围术期。

  沈琳指出,在过去的多年里,食管癌药物或者综合治疗都没有太大进步,一直到免疫治疗药物PD-1出来,才开始取得0-1的突破,现在食管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基础上,未来围术期研究的成功,可能会把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从现在的约30%,有望提升到40%左右,这将是非常巨大的成功。

  虽然肿瘤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层出不穷,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临床对肿瘤的认知还需进一步提升。

  樊嘉表示,肿瘤的变化非常之快,复杂性非常之大,肿瘤本身具有药物抵抗性,再结合生长环境因素和新生血管作用等相互作用,都会增加临床研究者认识肿瘤的复杂性。

  “但是我们仍要探索,通过研究寻找新靶点,同时结合肿瘤和生长环境、免疫系统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中找出潜在的创新治疗策略。当前肿瘤诊疗在预防、诊断、治疗、复发等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面对药物治疗后形成的耐药性难题等,都要求要对肿瘤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研究。”樊嘉指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