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在集采现场,外资企业积极参与,表现出超预期的热情。此外,此次集采设置的复活机制,也为国内外企业最终如愿纳入集采提供了更多机会。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告的结果,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拟中选;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需求量共25.8万个,18家企业拟中选。
医保局表示,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负责具体实施。预计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落地人工耳蜗中选结果。外周血管介入类耗材因其型号多、长短及粗细各类组合多、备货周期长,拟于2025年5月落地实施中选结果。
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高
根据此前公告,本次集采主要涵盖以下品类:人工耳蜗类(包括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和外周血管支架类(包括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静脉支架)。
在人工耳蜗类5家拟中选企业中,既有外资企业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也有内资企业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需求量共25.8万个,18家企业拟中选,既有美国康蒂思、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德国百多力等全球知名外资企业拟中选,也有心脉医疗、归创通桥、先健科技等内资企业,产品供应丰富多元。
此次集采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高,全部的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为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拟中选。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现场获悉,外资企业美迪乐的人工耳蜗植入体-9(支持3.0核磁)和一体式声音处理器分别报价31666元、15000元,以第一名拟中选。在首轮拟中选结果通报中,除美迪乐拟中选之外,领先仿生、力声特也获得拟中选。
现场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器械因高附加值,企业常高定价,具有降价空间。进口企业此次大幅降价,正是看中中国庞大市场。当前,外企市场占比较为靠前,如拟中标的美迪乐,在国内已拥有30%—40%份额。为应对集采可能导致的份额变动,美迪乐此次花费较大代价,以期能稳住市场份额,并能带来增量。
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国家集采制定二次报价规则:第一次报价中低价入围且满足比价关系的企业以规则一中标;入围但不满足比价关系的企业以及未入围的企业可分别根据第一次结果再次报价,通过规则二或规则三复活中标;协议采购量分配向第一次报价中的低价企业倾斜。
国泰君安认为,相较于此前规则,本次国采的二次报价规则在保证高中选率、确保企业预期稳定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参与企业更多自主博弈空间。
加速产品迭代
在专家看来,此次人工耳蜗集采,给进口和国产企业的市场格局带来了一定冲击,不过尚未颠覆全局。我国人工耳蜗市场渗透率低,集采如同开启增量竞争大门,入围企业有望实现放量增长。人工耳蜗属高端器械,质量、效果俱佳。集采后,各地依据医保基金状况将相关产品纳入医保的概率大,这将刺激需求,助力拟中标企业进一步拓宽市场。
诺尔康相关负责人介绍,集采政策推行之后,人工耳蜗产品价格下降虽然会导致企业利润有所削减,但整个行业都期望借助以量换价的模式实现新的发展。从市场销量来看,集采前公司每年的增长幅度约为30%,集采后则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对于通过复活机制拟中选的企业,上述专家认为,从企业运营看,集采益处显著。成本上,凭借规模效应,理论上至少能节省50%—60%开支,为企业减负。若重视开拓偏远地区,凭借价格优势实现覆盖,产出有望最大化。而且,此次复活机制拟中选企业可利用低价抢占市场、扩大销量。
天鸿盛捷相关负责人强调,集采是大势所趋,作为企业应积极拥抱。此次集采静脉支架最高有效申报价为5900元/个,与市场价比降幅较大。公司产品目前已覆盖近1000家三级医院,按规则集采后有望全覆盖。企业参与集采,不能只靠报价后的带量,后续落地还需做很多服务、配套工作。
此外,上述专家还表示,集采促使人工耳蜗企业加速产品迭代。过去因价格掣肘,消费者多选择低端产品,如今价差缩小,患者更青睐高品质产品,倒逼企业推陈出新。
天鸿盛捷相关负责人表示,国产能否快速跟上海外品牌有待观察,但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不创新必被淘汰。企业要确保产品价格、质量稳定性,包括营销团队也还有很多落地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