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谢惠茜
“您好,我这里XX银行直贷中心……”“您好,我是XX银行信贷顾问……”“您需要贷款吗”你可曾接到这样打着商业银行名义推介办理贷款的电话?随着年关临近,贷款营销电话和短信与日俱增,记者接到反馈,近期越来越多的市民们陆续接到类似的骚扰电话。
而在这些无法辨别身份、频繁来电的贷款营销中,总能听到对方说“利率低至3%”、“月息3厘/2厘”、“随借随还”“帮忙降低利率”等关键词,目前就是为了让接电话的人接受贷款。但实际上,这些电话往往来自披着银行外衣的贷款中介机构,大多是不法贷款中介机构,甚至是诈骗分子,市民们稍微不慎便容易造成金钱损失。
“不法贷款中介”等“冒充”乱象频发警方提示风险
不法贷款中介的现象长久困扰着金融消费者与银行,尤其每逢年关临近时,更有所抬头。
记者近日便接到多位消费者反馈,例如消费者李某接到自称A银行营销人员的多个私人号码及虚拟号码电话,向其营销贷款,用低利息诱导欺骗客户办理,该营销人员添加李某的微信后发送了“工牌照片”,并收取手续费,造成消费者资金损失。实际上,该营销人员非A银行员工,提供的工牌信息亦系伪造。
B银行是一家数字银行,消费者李某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却曾遇遭遇自称是该银行“工作人员”以“百分百通过审批”“帮助提升额度”“人工申请降息”“加白名单”等话术诱导消费者通过其提供的途径申请贷款,最终白白受到了资金损失。而B银行的产品作为一款全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实际依托严格的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手段实现全流程线上化,额度、利率由系统通过企业资质全自动审核,全程无人工干预,因此申请时不存在不法分子所说的审批包过、人工提额等任何人工干预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信息化时代,不仅是“不法贷款中介”乱象扰民,一旦公民的个人信息发生泄漏,都很有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从而实施精准诈骗。近年来,“冒充”类诈骗持续高发——在今年6月25日公安部公布的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中,冒充银行客服、冒充领导熟人、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等诈骗种类就占了半数。
有深圳警务人员介绍,随着网络贷款平台的快速发展,以“贷款中介”为掩饰的陷阱有所增多。消费者一定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和借贷观,以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办理贷款业务时,注意仔细甄别正规贷款中介,或到银行等官方金融机构办理借贷业务,以防上当受骗。
接下来,相信有关官方机构也将持续关注“不法贷款中介”、“便利获客‘陷阱’”等问题,进一步拓宽协作渠道。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近年来,贷款中介的各类诱导行为层出不穷,在加重借款人债务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贷款中介”往往不属于持牌机构,也可能不属于金融机构的合作方,因此在管辖与打击上的力度较持牌机构来说有所欠缺。因此,消费者对于贷款中介渠道的话术需保持谨慎,建议产品及费率信息尽量通过官方渠道进行获取。
多方在行动多举措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等乱象
事实上,这样的金融乱象也被监管与警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今年3月中旬,上海警方以涉嫌诈骗罪的名义查封了苏州2家、无锡1家贷款中介公司,均为中企企祥(苏州)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
也已有多地监管部门发布开展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通知。比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等9个机构在今年7月24日印发《关于开展打击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专项行动的通知》。
7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关于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机制》,针对有系统性风险隐患、严重破坏金融秩序、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的不法金融中介,加强联合研判和刑事打击,防范跨行业领域和新型金融活动风险。
银行也纷纷开始行动,多举措打击不法贷款中介乱象,以营造一个无骚扰、安全、可持续的金融环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仅近一个多月以来,已有多个省份约30家银行机构发布谨防贷款中介的相关声明,包括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以及中山分行、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建设银行台州分行、招商银行贵阳分行等国有大行及股份行下属机构,亦包括德州农商银行、太原农商银行、兴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银行。
其中,工商银行中山分行便于12月发布了相关声明,郑重指出,“我行未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个人经营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合作”。还特别提及,其办理的个人经营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除合同约定利息外,无需支付中介费、代办费、手续费等。
为打击不法中介扰民乱象,微众银行近日更是宣布开展全民举报伪冒微业贷营销电话线索的活动,通过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如消费者接到自称微众银行微业贷的营销电话频繁骚扰,可通过“微众银行企业金融”App、“微众银行微业贷”微信小程序,以及在“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及“微众银行微业贷”微信公众号输入“举报”关键词获取举报链接,微众银行将第一时间跟进核查。
记者注意到,微众银行在早前也曾发布严正声明,提醒消费者其只通过官方电话和企业微信方式进行联络,希望消费者注意甄别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来电。同时,微众银行也积极与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执法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大对冒用微众银行非法营销行为的打击力度。
“在不法贷款中介乱象背景之下,银行机构确实有必要加大与金融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从源头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显著开展风险提示,能够助力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对此,苏筱芮也总结称。她指出,此外,警银联动也是目前“围堵”不法贷款中介的良好举措,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之下,预计不法贷款中介的生存空间将会逐步缓减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