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第四范式、固高科技……这些如今为人熟知的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之路背后,皆有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的身影。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港科大成员共创办了1815家企业,其中走出了10家独角兽公司,16家企业成功退出(上市及并购)。一所高校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独角兽企业,港科大在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方面有何经验?
围绕上述问题,近日,在“香港科大—越秀集团”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年度总决赛活动现场,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金信哲博士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
在加入港科大前,金信哲已在创新和初创发展及制订组织转型策略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2020年4月,金信哲获任港科大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兼香港科大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行政总裁;2022年获任为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
金信哲表示,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大学。在港科大一体化发展之下,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和位于广州南沙的港科大(广州)两校已实现紧密互补。此外,港科大还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落地了多个创新孵化器,在长三角多个城市也开始建立深入的合作。未来将继续用好香港国际化、科研优势与内地制造业优势,汇聚更多资源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注重市场需求的科研导向
南方财经:你此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加入港科大以后,在这个领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金信哲: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每年,我们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产出的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如何发现以及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所蕴含的颠覆性潜力及商业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我加入港科大以后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我们聘请了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负责人,通过加强和与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的互动,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版权、商业秘密专有权等等。
其次是进一步加强大学与产业、风险资本的合作。例如,港科大每年举办的百万奖金创业大赛、设立“独角兽日”等活动,让港科大校友孵化的创业公司与风险投资人齐聚校园,港科大通过给双方搭建平台,让创业团队与行业合作伙伴和风险资本加强互动,以此增强双方的沟通和了解。
南方财经:在你看来,港科大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金信哲:我认为,一方面是我们有像大疆这样的很好的先例。大疆是港科大引以为傲的、世界领先的企业,他们也是在参加2011年第一届“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尽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他们仍然在全球拥有约70%的商用无人机市场。大疆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更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时,他们会追随这样的路径。
另一经验则是港科大在科研工作中,一直重视市场需求的是什么,并深植于学校的管理文化中。例如,我们的校长叶玉如教授是国际知名神经生物学家,她所带领的实验室已成功孵化了5家初创公司,一些公司的创新药正寻求美国FDA批准。我们的许多管理层不仅对技术十分了解,亦了解技术的商业转化、科技投资等等,这些都反映到了我们大学的运作和管理文化中,成为港科大推动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重要因素。
目前港科大亦正积极筹建香港第三间医学院,我十分期待大学可进一步发挥优势,通过创新教学,推动医学创新与科研发展,并将成果落地转化,贡献医疗行业发展。
创新企业要“以终为始”
南方财经:港科大校友创立的企业中,已有10家独角兽企业。你认为,独角兽公司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
金信哲:所谓的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2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且具备独有核心技术、独特竞争优势公司。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从港科大走出的10家独角兽企业大多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初期大多数是在香港进行技术或产品的概念验证,验证成功后,利用已经建立的价值链以及基础设施,将产品或技术投向内地这一更广阔、更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形成市场规模,成为独一无二的独角兽企业。
所以,我认为创新企业在发展时要“以终为始”。“以终为始”意思是,在产品或技术创新时,要先从结果思考,思考这一产品或技术的市场在哪里、市场空间有多大以及对目标客户有多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们这么多独角兽企业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南方财经:当前,一些创新企业受到地缘政治、投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困难,你有哪些建议?
金信哲:起起伏伏是企业发展或环境的常态。但放眼历史,总有企业能够穿越周期,取得更大的成功,而关键在于如何在挑战中找到机遇。
以半导体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获得那么多的外部技术资源,但这也蕴含着一些机遇,中国本土的科研机构、大学需要在此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港科大在此方面亦有信心,我们相信,我们的许多研究成果更具商业化的潜力,许多投资人过往投资港科大孵化的创新企业都获得了高回报收益。此外,我们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的孵化体系,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落地了多个创新孵化器;与中东、韩国、新加坡多个地区和国家的机构在科研、技术和人才培训方面进行合作。这些都是在用好香港国际化、科研优势以及与内地制造业优势、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