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17 20:08:30 股吧网页版
原材料工业将启动新一轮产能优化 数百项行业标准2027年前出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近30%,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

  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完成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黄金等行业的标准评估及优化,分行业构建支撑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同时,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100项以上新材料领域以及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推动1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

  同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方面组织修订钢铁产能置换办法,编制钢铁、轻工、机械等行业标准建设指南。同时,新材料产业全年增加值预计将超过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信部将组织实施新材料重点平台二期工程,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新材料中试平台。

  以高标准倒逼落后产能出清

  近年来,我国原材料工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有45家原材料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占全球上榜原材料企业近40%;220家原材料企业进入中国制造500强,占比44%;累计培育3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标推进新型工业化目标任务,原材料工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低端过剩和高端不足并存、绿色化转型面临较大压力、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还不深入,优化升级任务仍然较为艰巨。”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说。

  以钢铁行业为例,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等下游行业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行业效益出现明显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83.6%。

  常国武表示,为应对当前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行业的平稳运行和转型升级,落实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制度,在有效控制产能总量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行业的改造升级,布局优化和兼并重组。

  “特别是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产能置换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结合行业减量提质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印发《暂停钢铁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暂停公示公告新的钢铁产能置换方案。”常国武说。

  产能调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减少近2300万吨,同比下降2.7%。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在12月13日召开《钢铁产能治理新机制研究》《钢铁产能置换政策评估研究》课题结题会,强调钢铁行业须一以贯之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住增量、优化存量、兼并重组、畅通退出,全面优化钢铁产能置换、产量调控、产能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打造一套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市场调研部主任石洪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钢铁市场新的供需动态平衡基础尚未形成,市场稍有好转就冲动生产,只会加剧供需矛盾,最终打压价格、再次陷入“越产越亏、越亏越产”的困境。从数据看,钢铁企业仍存在进一步自律降库存的空间,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律,以实际有力行动共同维护行业平稳运行。

  常国武在发布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立足新时期钢铁行业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变化特征,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引导行业转型升级。工信部正在加快修订出台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坚持控总量、优存量、促升级的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完善差别化产能的置换政策,促进行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优化和减量提质发展。

  不止于钢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工信部切实履行管行业管标准工作职责,倒逼落后产能出清。已经会同15部门印发《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用标准依法依规推动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关停退出。

  杜广达透露,接下来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的标准供给,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在传统产业领域,编制钢铁、轻工、机械等行业标准建设指南,加强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融合领域标准制修订,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2027年前发布上百项绿色低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原材料工业中多数行业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偏高。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工业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十分必要。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建材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吨钢二氧化硫排放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0%、74%。电解铝综合交流电耗每吨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00千瓦时。8.3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重点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原材料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75%,较“十三五”末提升10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行动方案》也针对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出了诸多标准化目标。

  围绕智能化发展,《行动方案》立足原材料行业流程工艺特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数据安全和装备智能化发展需要,部署数字技术与原材料工业深度融合相关标准制修订任务。实施“数字化标准提升工程”,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标准。

  围绕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聚焦低碳技术,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氢冶金、绿电—绿氢—石化耦合等技术标准研制;聚焦碳减排工作,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等标准研制;聚焦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建材、生物基材料等产品标准以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研制。实施“绿色化标准升级工程”,到2027年发布并实施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

  以石化化工行业为例,该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5%,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黄瑜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石化化工行业工艺流程优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制造,推动实现石化化工与新能源等行业耦合发展,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推进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和替代。

  新材料总产值今年将超8万亿

  近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年初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推进未来材料产业发展”作为重点的产业方向之一。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已经由“十三五”末的5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6万亿元,年均增速约15%。电子级磷酸等一批高端精细化学品实现重大突破,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核电等重大装备、重大工程材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常国武指出,目前全国新材料规上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同时培育一大批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1—11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预计全年将超过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种类的逐渐丰富,新材料行业的标准制定也显得越发必要。

  黄瑜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发布锂离子电池材料、民机铝材等548项新材料行业标准。

  常国武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壮大新材料产业,构建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增强“货架产品”供给能力方面,加强技术优势材料迭代升级,提升市场优势材料核心竞争力,前瞻布局前沿材料,实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

  创新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开展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有效载体,是提升新材料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目前,工信部已经建设了生产应用验证、测试评价、资源共享等30余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今年还印发了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指南,平台累计服务企业17.2万家,提供超过2000次关键材料应用验证、100万次测试评价服务。

  常国武表示,在完善提升已布局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基础上,工信部将组织实施新材料重点平台二期工程,推进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新材料中试平台。同时,还将实施新版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加强新材料标准统筹协调,强化新材料产融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