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39.72岁,且呈现劳动人口平均年龄进一步增长趋势。
12月14日,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团队发布《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下称《报告》)。该项目启动于2009年,连续十余年分析全国及各省的人力资本情况,呈现不同地区和人群的人力资本指数。这是追踪中国人力资本变化的关键数据库之一。
人力资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可被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的劳动者素质、经济能力、社会发展情况等。《报告》介绍,人力资本的产生主要源自教育、培训以及工作变动和人口迁移。生育和抚养孩子也可以提高未来的人力资本。
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达到39.72岁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达到39.72岁,较前一年增加0.3岁。2022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达到3166.5万亿元,较1985年增长14.4倍,年均增长7.5%。其中,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由42.03万亿元,增长到606.8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62%。快速增长原因在于,低教育水平老龄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新增劳动力人口预期教育程度较高,导致收入亦较高。
较之总体数据,人均人力资本更能准确反映其发展状况。数据显示,1985至2022年,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从4.25万元增至52.58万元,增长约12倍,年均增长率7.17%。《报告》认为,高增长率缘于1978年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大规模人口城乡迁移。其中多个因素使得人力资本能实现更高的价值。
一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老龄化的潜在影响。劳动力人力资本更能反映当下工作者的情况,该指标是将在校人口排除在外的16岁以上非退休人口的人力资本。根据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力资本数据分析,研究者发现,中国年轻人占总共人口的比重在持续减小,这个趋势自1990年之后就比较明显,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显现。这种变化可能预示,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可能受到限制,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应对。
多地女性人力资本减少,与男性差距增大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测算及报告的数据,大体上延续了此前的发展趋势,但也可看到,受新冠疫情等影响,部分地区的数据略有波动。例如,全国实际总人力资本2019年-2022年数据分别为:622299、601143、606538、606852亿元,2022年的增幅有所放缓。具体到各地区,可以观察到,上海、北京等地的实际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减少,而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则维持了增幅。考虑到数据测算的延迟,新冠及后新冠时期的完整变化情况,还需未来几年的持续跟踪。
随着研究数据不断更新,一些新的趋势也逐渐明显。研究发现,1985至2022年间,男女性的人力资本都有所增加,但男性始终高于女性,且差距随时间逐渐扩大。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以来,女性的实际劳动力人力资本由升转降且保持了下降趋势。而同期的男性数据,在2019年和2020年有波动降低,此后恢复上涨趋势。
这个变化趋势在省级层面也比较明显。例如,作为直辖市的天津,2017年以后男性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增速放缓,女性开始下降,导致性别间差距进一步扩大。山西、内蒙古、浙江、广东、甘肃等地数据也呈现了相同的趋势,只是具体的变化幅度有差异。
不过,也有一些例外的地区。北京在2018年后,男性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女性则在下降后,自2019年逐步恢复,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其他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关注到该现象。201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关注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女性的就业质量有所降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张丹丹发现,2020年女性相对男性的劳动力市场劣势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已婚、有未成年子女的女性从业者,相对具有同等特征的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责任,生活和工作的兼顾导致女性更多职场损失。内蒙古大学发布的“中国时间利用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用于无酬劳动的时间远高于男性,这意味着女性承担了更大的家庭责任。
“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及其深入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海峥解释,性别数据的变化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人口流动、工资、家庭分工等,难以用单一原因解释,需要更多深入分析。
李海峥希望各方可以客观、理性看待此次发布的研究数据。他解释,构建此类数据库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工作,很需要支持。这些研究使全国及省级层面有了可追踪、可比较的科学数据,帮助各领域学者深入挖掘研究。例如,退休年龄变化与教育回报率的关系、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质量、各省份的劳动力质量、工作经验和工作内容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等。相关数据也可以供决策参考,例如,在中西部省份,政府应该投资哪种类型、哪个阶段的教育等。
据介绍,此次研究的完整数据集可在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官网、中央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数据研究中心官网下载。研究者称,数据免费供社会各界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