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时至年底,中国多地地方政府相继公布在华发展的外资研发中心名单,并开始兑现承诺发放资金奖励,奖励金额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不等。
《中国经营报》记者整理发现,此前,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发布了“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指导意见”,其中北京、杭州等地也公示了相应的外资研发中心名单,西门子、施耐德、ABB等知名企业名列其中。
202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研发便利度、鼓励引进海外人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等4方面16条政策举措。
研发中心名单公示
近日,浙江省商务厅根据《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要求,进行审核确认,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等35家外资企业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外资研发中心。
《通知》规定,跨国公司或世界500强企业在浙江投资设立外资研发中心,经认定后,2023—2025年每年按照当年度实际利用外资额的3%给予奖补,累计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无独有偶,12月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公布了《2024年度实施外资研发中心研发激励计划拟立项项目清单》,其中包括西门子、施耐德、ABB等知名企业。
按照今年8月公布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支持资金管理办法》的奖励方式,外资研发中心上一年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量5%的,以“达标即享”的方式,予以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此前,北京经开区为25家获市级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兑现奖励,提供总额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按照一定比例分三年拨付,其中2000万元已经拨付至企业。
除北京外,成都市近期也出台《成都市鼓励外资研发中心设立和发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这成为全国首个针对外资研发中心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的副省级城市。
《暂行办法》针对外资研发中心的落地、投资、研发环节提供资金支持。
霍尼韦尔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出积极吸引外资的信号,展现了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我们每年都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投入巨资。目前,我们拥有多个在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研发团队,这些团队每年推出大量新产品,其中许多都在中国首发。”
据悉,早在12年前,霍尼韦尔就在上海设立了科技体验中心,这是美国总部以外的首家海外科技体验中心。
外资加强本土化战略布局
外资企业之所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力度,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其重要的市场,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可以更接近消费者。“一些企业还制定了‘东方服务东方’的本土化战略。”一位外资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在该人士看来,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配套能力。外资研发中心在中国设立,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新西兰奶业企业恒天然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我们要把产品本土化,主要是通过应用中心、研发中心,设计出更多适应当地消费者和他们消费习惯的产品。”
对外资企业来说,政府的支持也成为他们开展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近日,商务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1404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外资研发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有力推动了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高速发展。
商务部承诺:“商务部将继续做好上述政策举措的落实工作,加大对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吸引设立更多外资研发中心促进高质量发展。”
亿滋国际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冯朴德在公司三季度业绩发表会上强调,将继续加速核心战略的落地,持续优化品类组合,在提升产品研发和制造工艺的同时,还将更有力地拓宽产品分销渠道。
2023年12月7日,亿滋宣布增加苏州研发中心投资。作为亿滋全球12大研发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100多位工作人员,包括食品研发测试领域的工程师、营养专家、食品包装研发人员,以及消费者洞察领域的专家。
在市场人士看来,外资研发中心作为中国外资企业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也能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