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券商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据新华社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多家券商表示,会议就当前宏观形势和202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做了总结和展望。会议客观分析了外部环境变化及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总体而言,会议所传递的宏观政策取向更为积极,在财政政策(扩赤字、增特别国债、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等),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适时降准降息),地产和资本市场(稳住楼市股市),扩内需政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等),以及产业政策和扩大开放等方面均提出了政策部署。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中信证券研究宏观政策团队表示,会议对“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给出更清晰地描述,明确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2025年支持实体经济的财政工具额度全面提升,叠加大规模化债额度落地,政府可支配财力将显著改善。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表示,赤字率或将在明年两会具体公布,预计将从今年的3%提升至4%左右;并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我们预计明年两会可能公布新增3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假设较今年增发2万亿元)、4.5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其中包括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8000亿元用于化解存量隐债的地方专项债、约5000亿元地方专项债可能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和商品房。
会议同时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
易峘认为,降息仍有空间:一方面,今年1~3季度GDP平减指数累计同比录得-0.7%、仍在负区间,横向对比而言,真实利率水平仍然偏高;另一方面,信用扩张、尤其是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扩张较为乏力,资金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预计明年央行将降息30~50个基点,但节奏或受外部变化及汇率的影响。
中信证券研究宏观政策团队也认为,在实施了1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后,中央再次提出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计明年降息幅度将加大,逆回购降息40~50bps,LPR降息幅度在50bps以上,首次降息可能在明年年初。
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首位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把大力提振消费放在首位,要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表示,大力提振消费扩内需被放在明年九项重点工作之首。作为对比,去年首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足见此次对居民端政策的重视,相关提法包括“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包括一些立足中长期的政策方向,如“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制定促进生育政策”等。
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会议将“提振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预计消费鼓励政策有望持续加码,进而带动消费更快修复。继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后,本次会议进一步将其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第一条,凸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具体鼓励方向看,会议指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分析称,扩内需将成为2025年政策重点,方向上或从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模式,边际上向促进消费端倾斜。消费方面,预计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继续延续,规模有望适度增加,覆盖的消费品范围有希望边际扩容;同时也有希望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将提升生育率与促进消费相结合,包括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中信证券宏观政策团队表示,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中央在多个重要会议场合均有提及该词。预计明年政策一方面将以高质量供给创造需求,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推动明年经济企稳上行;另一方面,政策将以实现自主可控为着力点,构建安全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建议未来在基础学科研究之外,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以及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会。
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固收首席张继强认为,会议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强调“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建议关注AI应用等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工智能+”更侧重将人工智能与不同行业的各个应用场景相结合,在数据处理、内容创作等领域前景广阔,有望带动相关产业链。除了人工智能外,未来产业还包括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值得关注的方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加速“科技—产业—金融”的新循环成型。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政策仍将以托底为主、不搞强刺激
会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
梁中华指出,与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相比,此次会议对托底房地产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2025年房地产政策仍将以托底为主,不搞强刺激,接下来重点是落实好现有政策。2024年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组合拳”落地后,地产销售已经有所改善,未来房地产政策重心是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
梁中华表示,政策层面已经明确,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按需定购,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帮助消化存量。在增量和质量方面,针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预计会调整商品房的供给结构,地区间的结构要调整,同一区域内刚需和改善需求的结构也有望调整。此外,要修复供给端的信心,也需要做好保交房工作,“白名单”项目贷款继续扩围是大概率的。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稳住楼市、股市,明确底部当前可能最重要。2024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揭开了政策从重视负债端转向更加重视资产端的变化,而短期内工作可能是保证把市场底部筑牢,尤其是股市以及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核心一线城市房价。稳消费也得先稳房价。只有对房价的预期企稳,家庭资产负债表不再缩水,居民消费才能更“放得开手脚”。就政策而言,随着明年房贷利率进一步放松,房价有望在一线城市的二手市场初见企稳迹象;而地方专项债支持收储改造保障房项目或仍受到租金收益率、项目盈亏问题而推进偏缓,因此后续中央财政的参与可能是政策加码的潜在方向。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除以上要点外,会议还有一些新提法及看点。张继强提到,会议在一些非经济问题、改善微观活力方面也有一些新增提法。例如“强化正向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
“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均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张继强称,期待后续相关政策落地更加顺畅,这是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的关键,对于经济修复持续性而言也更为关键。
开放方面,中金公司研究部认为,会议再次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包括外商投资体制改革、推进服务业开放、共建“一带一路”等。而“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提法在2024年12月5日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也有提及:“我们将不断加强境外风险评估,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发挥境外企业联络服务平台作用,帮助企业防范境外投资风险,维护好境外中资企业合法权益。”
陶川则提到,7月政治局会议上所提到的“内卷式竞争”再度出现,不同的是这一次用了“整治”二字。内卷和当前很多领域供大于求的局面密切相关,但是兼顾稳定就业和社会的目标,通过对存量进行结构性优化,比此前的“供给侧改革”更加合适。这可能也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出口退税削减、延长假期不调休等政策出台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