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记者陈玉静】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统计2025年1月份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此次M1统计口径修订,是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对于此番M1扩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M1统计口径调整,将使得金融统计数据更加切合实际,也有助于校正因当前M1增速偏低而引发的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误判和过度悲观预期。
M1扩容
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公告显示,此次M1统计口径修订,是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
对于此次M1统计口径调整的考虑,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是关于个人活期存款,在创设M1时,我国还没有个人银行卡,更无移动支付体系,个人活期存款无法用于即时转账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随着支付手段的快速发展,目前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无需取现可随时用于支付,与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相同,应将其计入M1。二是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也应纳入M1。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关于此次M1统计口径的修订,央行此前已有铺垫。
在今年6月19日的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曾表示,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不过此次修订规则并未落实现管类产品的合并统计,中信证券认为,这主要源于其理论依据不足和实操难度较大;一方面,目前以货基为代表的现管类产品中仍有大量份额由商业银行等机构资金持有,其投资目的主要出于配置需求,并不会在实体经济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快速流通,本身并不符合M1的定义;同时目前货币基金和现金理财仅支持单日1万元额度的赎回上限,而也非所有产品均能支持类似于余额宝、零钱通等产品的实时交易,其流动性实际劣后于现金和活期存款。
推动M1同比增速回正
还需有力度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
如何理解此次央行对M1统计口径的修订?修订后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表示,货币供应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总和,是金融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人民银行非常重视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对货币供应量口径进行调整。例如,M2已从包括流通中货币、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的口径逐步拓展,先后纳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货币市场基金份额等。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发生了重大变化,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王青表示,我国M1统计口径偏窄,主要由企业活期存款构成,不包括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而按照M1的定义,即“直接可用于支付的金融工具”,同时考虑到当前居民活期存款基本不再通过存折提取,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以及各类客户备付金也都具有直接支付功能,因此符合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M1的统计口径确实需要随之调整。
据东方金诚测算,若将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10末M1同比降幅将由当前的-6.1%收窄至-2.0%左右。考虑到居民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已纳入M2统计,因此此次调整不会对M2增速产生影响。
日前,央行公布10月金融数据。数据显示,10月M1与M2增速均出现了明显反弹。10月M2同比增速从上个月的6.8%回升到7.5%,是今年4月以来的新高,年化环比增速达到12.1%,是2023年1季度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M1增速也出现了回升:M1同比增速从9月的-7.4%上升至10月的-6.1%,年化环比增速0.9%、7个月以来首次转正。
不过,王青认为,即使将这些金融产品纳入统计,当前M1增速仍会处于偏低水平,背后是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居民存款向房地产企业活期存款转移受阻,以及经济存在一定下行压力,居民消费、企业经营及投资活动受到抑制,资金“活化”不足。当前物价水平偏低,经济增长动能有待进一步提振,加之2025年外部不确定性上升,接下来需要实施有力度的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提振市场信心,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及投资活跃度,进而推动M1同比增速尽快回归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