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单”中,“万亿之城”是其中最醒目的关键词之一。
从2018年到2023年,长三角“万亿俱乐部”由6个增加到9个,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常州,占全国比重超1/3,全国是26个。
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增速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江苏徐州、扬州、盐城三座城市,正瞄准“万亿之城”目标,明确了加入“万亿俱乐部”的时间表。浙江的温州、绍兴等地同样是长三角“万亿之城”的重要后备军。
长三角“万亿俱乐部”不断扩容的秘诀是什么?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红利是其中一种绕不开的答案。12月4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绩单”和“任务书”。
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上海-苏州集群从2018年的第11位(2018年还只是上海集群)跃升为2024年的第5位,南京集群首次跻身前十,位列全球第九位。
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加强。目前,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组建完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第三批41项需求任务清单已对外发布。
长三角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进程不断加快。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6441台(套),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已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7000次,支持金额超1.7亿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是最好的例子——现在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一体化也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轨道上的长三角”为“来来往往”带来便利。今年6月15日,跨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高铁开通。随着今年池黄高铁、杭温铁路、宣绩高铁相继开通运营,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6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80%,预计“十四五”末可以达到8000公里。
经过4年多的建设,全长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将于今年年底通车运营,上海至湖州通行时间将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连接起虹桥国际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之间的机场联络线今年也将投入运营,线路全长68.6公里,“两场”联通最快只用40分钟,极大缩短了长三角节点城市时空距离。
不仅“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起来,“长三角人”出行方便,跨区域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70亿元。另外,今年还创新推出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
高质量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今年1-10月,长三角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这一数字较2018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同期的42微克/立方米大幅降低。
下一步,尤其是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发力,长三角将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给,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