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日本政府近期敲定了高达13.9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为其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筹措资金。分析认为,该补充预算能否在临时国会顺利获得通过尚难确定,同时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引发外界对日本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持续担忧。
酝酿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
日本政府近期敲定了2024财政年度(截至明年3月)总额为13.9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希望为其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提供资金。
日本政府表示,作为补充预算案的关键内容之一,预计将有约3.4万亿日元专门用于缓解通胀影响,而约4.8万亿日元将用于改善自然灾害相关的安全问题等方面。日本政府还计划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措施帮助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振兴地区经济,并支持人工智能、半导体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
此前,日本政府决定推出规模达到39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关政府公报显示,经济刺激计划以提振日本经济和地方经济增长、克服高通胀等为主要内容。据日媒报道,其中提振经济增长方面将投入约19.1万亿日元,既有财政投融资,也包括民间配套投资;抗通胀方面将投入约12.7万亿日元,包括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补贴、重启电费及燃气费补助等措施;另外,能登半岛震后重建等方面投入共计约7.2万亿日元。
有报道称,日本政府将通过特别预算、补充预算等安排财政开支21.9万亿日元,其他资金来源包括私人投资等。
高负债担忧加剧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打算通过发行新债来为大约一半的补充预算(即6.7万亿日元)提供资金,这加剧了人们对日本财政状况的担忧。
分析认为,日本的债务规模已经是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两倍。随着更多新债的发行和利率的上升,未来财政状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此次补充预算规模略高于去年的补充预算,考虑到近期相对稳健的经济增长态势,外界出现对如此大规模支出必要性的质疑。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GDP环比增长0.2%,按年率计算增幅为0.9%。这显示出日本经济已连续第二个季度扩张。
日本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呼吁政府减少支出,认为补充预算中包括了更适合在下一财年预算中再考虑的非紧急项目。
过去,日本通常使用几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来处理一次性的紧急支出,例如救灾等。但这种情况在2020年应对疫情时发生了变化,当时补充预算规模激增至几十万亿日元。从那时起,日本持续制定以发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超大规模补充预算。去年,在约13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中,有近9万亿日元是由发行新债获得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说,日本必须在其预算内为任何额外的支出提供资金,而不是发行更多的债务,并敦促日本政府在日本央行放弃长期的宽松政策时,整顿好其财政。
分析指出,日本央行进一步加息或将增加公共债务偿还负担。货币政策的转变意味着日本政府不能再依赖超低的借贷成本,也不能再依赖央行来为债务提供资金。
由于经济增长出现回升趋势并且日元贬值担忧加剧,外界认为日本央行继续加息的紧迫性正在增加。日本央行下一次议息会议将于12月18日至19日举行。市场交易员目前预期,日本央行在12月议息会议上加息的可能性约为60%。
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日本通胀加速上升,加上经济活动稳健复苏,日本央行在12月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增加。
日本财务省预计,随着利率的提高,2025财年的偿债成本将从2024财年的27万亿日元提高到28.9万亿日元。
薪资增长受关注
日本政府敲定的补充预算要想在国会通过仍面临阻力。当地时间11月28日,日本临时国会正式开幕,为期24天。有分析认为,在10月27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日本首相石破茂领导的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自公执政联盟失去了多数席位,这增加了补充预算能否在临时国会顺利通过的不确定性。
有分析指出,作为少数派执政,石破茂需要争取在野党支持才能在众议院推动立法、通过议案。石破茂争取的主要对象就是日本第三大在野党国民民主党。但目前,双方仍就是否提高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存在分歧。国民民主党的首要政策要求是提高103万日元的所得税起征点,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但也意味着政府税收将大幅减少数万亿日元,造成财政收入缺口。
石破茂已经表示,在下一财政年度实施税制改革时,将考虑提高103万日元的所得税起征点,他强调需要让家庭感受到薪资上涨的速度超过通胀上涨的速度。
经通胀调整后的日本工资在9月份连续第二个月同比下降。外界仍然担心,占日本GDP一半以上的消费支出增长仍可能动力不足。日元贬值引发的通胀持续打压消费者信心。日元贬值推高了资源匮乏的日本的进口成本,物价上涨不太可能很快缓解。
石破茂承诺,将与企业和工会一起,营造薪资持续上涨的环境,以实现在2020年代末将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1500日元的目标。石破茂还督促相关部门在明年春季前制定政策,帮助打消有关中小企业不能快速提高薪资的担忧。
据日本媒体报道,要想在2020年代末将平均最低时薪由目前的1055日元提高到1500日元,薪资需要每年增长约7.3%。一些商界和分析人士对此表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