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截至目前,沃兰特在6个月内完成5轮亿元级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金。
现在企业正将融来的钱用于“招兵买马”,持续推动机型研发制造,推动高等级商载客运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商业化。
eVTOL是低空经济领域最受关注的部分。上海孕育了多家eVTOL明星企业,成立于2021年6月的沃兰特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短短三年多时间,沃兰特就拿下860多架意向订单,跻身行业头部。在企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董明看来,对战略目标和路径的把控,以及团队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沃兰特成立前,董明及其核心团队已对eVTOL技术观察思考了6年。再往前推,董明在民航领域工作20余年,曾任职于中航工业、通用电气,美国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和昂际航电,且深度参与ARJ21、C919和C929的飞机研制。正是多年的积累,让董明坚信eVTOL技术将推动航空业变革,并制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的路径。
“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董明说,“上海能诞生多家eVTOL明星企业,就是因为上海有中国商飞,有研制国产大飞机这样的大项目。早10年,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但现在,大飞机的研制让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和本土产业链,并且拥有了适航审定的能力,让我们可以在eVTOL这条新赛道上走在全球前列,参与国际竞争。”
董明认为,eVTOL的机遇在商载客运领域,沃兰特成立之初就明确以商载客运飞机为目标产品。他展望沃兰特产品的前景:场景适应广、用户体验好,医疗救援、景区观光、固定交通运输航线飞行、农林播撒、消防,无论哪个细分领域,企业产品都可以匹配。
也许十年之后,eVTOL能够成为私人的交通工具,但眼前,这显然还无法实现。因此,董明的规划显得比较务实,而这份务实,正来自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积累、观察、思考。
归根结底要提高研发能力
如今,低空经济成为风口,行业里的明星企业也收获了资本的青睐,但在前几年,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沃兰特也曾面临压力,甚至是核心人员离开的“至暗时刻”。
“初创期,境内资本看好eVTOL的不多,我们的融资大多来自境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技术挑战。”董明话锋一转,“有挑战才是正常的,关键是解决难题的效率,在挑战难题的过程中,我们也构建了信心。”
正是解决难题的效率,让沃兰特穿越周期迎来风口。而解决难题的效率归根结底在于研发能力。董明告诉记者,沃兰特成立以来只做了三件事,即研发制造缩比例飞机、研发制造全尺寸技术验证机、研发产品机——三件事,件件不离研发。
研发的关键是人才以及产业配套。董明介绍,大飞机研制让上海的航空工业不缺经验丰富的人才和成熟的产业配套。同时,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利于引进国际专家、先进技术与供应链产品。此外,上海的高校资源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生力军。
沃兰特总部位于闵行区大零号湾,隔一条马路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沃兰特与上海交大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系统和驾驶舱研发、飞行验证等领域,双方都在探索合作。近期,一些交大毕业的高才生加入沃兰特的研发团队,企业逐步建立起人才梯队。
尽快走出商业循环第一步
因为电动化和飞机构型的原因,不仅理论上的安全性要天然高于直升机,噪音小,而且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有望呈十倍级的降低。在董明看来,eVTOL的技术迭代,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其影响可能远大于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冲击。
沃兰特推出的首款产品VE25-100型eVTOL采用复合翼构型,起飞重量为2.5吨,设计航程为200至400公里,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235公里,可搭载1名驾驶员和5名乘客。目前,该产品理论上的航空直接运行成本是5分钟飞20公里,单座成本60元。这一成本已极具竞争力,接近现在打车的价格。
董明认为,商业价值证实是行业发展的根基,理论上再好,也必须通过实践证明。只有运营方、制造方,以及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能赚钱,商业逻辑才会真正走通。
沃兰特近期有个目标,就是在意向订单的基础上,尽快形成第一批确认订单,走出商业循环的第一步。
航空器要批量生产并实现商业飞行,必须拿到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适航证、生产许可证。其中,型号合格证最关键,也最难。2023年9月,中国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受理了沃兰特VE25-100型eVTOL的型号合格证申请。这也让沃兰特航空成为华东地区首家获得载人eVTOL适航受理的企业。公司预计于2026年取得型号合格证,并着手开始商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