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02 12:32:40 股吧网页版
基金保险抢跑入债市扫货 10年期国债下破2%关口重回924点位 进一步下行需待政策明朗
来源:财联社

  12月首个交易日,债券市场延续11月最后一周的活跃度,中短期债券现券收益率在今日上午持续下跌,而中长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开盘则上涨。

  截至11点,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跌破2%,上一次触及此点位是在9月24日。同时,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第44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未出现明显缩量。

  12月2日,上海某资管机构交易员对财联社表示,11月末以来的债市交易与股市翘翘板关系不明显,更多是部分机构在年底抢跑进货,选择合意短期品种为明年开年业绩做准备。

  另一位深圳大型券商固收分析师也认为,当下资金面宽松,市场预期也平稳。从数据上观察,本轮债市的活跃主要是基金和保险资金购买追货所致,此前活跃的农商行由于前段时间受到监管警示,最近风格不敢太过激进。

  与此同时,今日国债期货今日开盘集体上涨,其中30年期主力合约涨0.38%,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5%,5年期主力合约涨0.07%。

  资金充裕供给平衡,扰动债市是谁?

  事实上,上周开始债市利率已经开始下行。

  12月2日,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发布报告,对上周情况进行分析:上周利率整体下行,周一MLF延迟操作,实现5500亿元净回笼整体符合市场预期;当周地方债发行结果较好,债市供给端的担忧缓解,叠加月末资金面超季节性宽松,周中利率下行幅度加大。

  明明认为,周五和周三股市走强产生了一定的跷跷板影响,但并未扭转利率的下行趋势。

  明明提醒,短期在做多惯性下长债利率可能会在2%的关键点位附近试探,但进一步持续下行可能需要更为强烈的做多催化。

  对于12月债市走势,华西证券刘郁认为,从季节性规律来看,12月资金面波动因素主要来自于跨年,年末资金利率显著上行。但在新“月末效应”下,预计央行也将通过投放买断式回购、买入国债等方式投放更低成本的中长期稳定资金,且12月仍有一次潜在降准25-50bp的机会,预计资金面大幅收紧的风险可控。

  此外,华西证券测算12月政府债净发行约1.1万亿元,环比回落约7000亿元,12月整体供给压力不大。

  政策交织期,机构投资短期化,观望色彩浓烈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央经济会议和明年两会等,明明认为债市走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轮重要会议对于后续财政货币的定调。若存在超预期稳增长政策,短期长端利率可能面临回调,但预计幅度或难超9月前高;若政策未超预期,长债利率可能维持震荡偏强走势,未来宽货币空间得到再确认后,中枢可能下行至2%以下。

  华西证券刘郁认为,12月也将迎来两大重要会议(年末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过从往年来看,这两个会议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方向上的引导,并不会涉及具体规模落地,比如具体赤字率、增加多少政府债券规模等信息,债市主要担忧的财政大幅发力的预期,可能要等到明年两会。

  上述交易员认为,年底至明年三月国内外重大会议和事件节点比较多,包括美国特朗普的政策突击性比较强,市场机构均趋向于短期化操作思路,规避品种和久期风险。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12月2日,据华西证券分析师刘郁团队最新统计,11月以来理财短端化趋势加剧,类现管产品为扩容的主要抓手。具体而言,11月最小持有期型产品规模领涨,环比增3190亿元,而在这部分增量中,70%以上均为1个月内的短期限产品。然后是日开(非现管)产品,累计较10月增1474亿元。

  长久期产品规模增长趋势并不明显,其中定开型规模持续下降,11月累计降幅为1287亿元,然后是封闭式产品,小幅增549亿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