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4中国夜间经济研究成果发布活动”在深圳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负责人赵一静博士发布了《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测将达到1.91万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1.7%,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和夜间消费时段持续上升。
赵一静表示,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和占比都在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游客夜间消费金额方面,这一增长在全国层面上显得尤为显著。同比2021年,2024年前三季度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比增长了近4%。
“大家不要觉得4%是个小数字,”赵一静说,“全国平均来看,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增长,这也证明了消费更多地停留在夜间时段。”
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课题组负责人赵一静博士发布了《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
夜游产品“全面开花”
偏好场所转变为本地生活场景
南都注意到,报告聚焦“需求增长的换挡期”“供给侧的积极回应和结构优化”和“问题导向的战略路径”三方面。
报告指出,“需求增长的换挡期”是今年夜间经济的一个关键词。赵一静表示,“换挡”主要体现在内容、场景以及细分市场的转变。
从内容升级上来看,夜间旅游正在从夜间景观观光全面转向多维的深度体验。据介绍,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打造夜游产品“老三样、新三样、再三样”的愿景已初步实现,2024年夜游产品已“全面开花”,“古镇乡村、文娱综合体、城市夜行、逛三园”等成为夜游吸引物的新趋势。
其次是场景演变。夜间旅游停留与偏好场所的转变,更趋向于本地生活场景。专项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游客最喜欢的夜间休闲消费场所是烟火气的美食夜市,不同调性的主题市集,文艺街区、文博园区,以及时尚潮流、现代服务商圈。
“不论是从内容升级还是从场景转变,不同差异人群也有更多的细分需求。”赵一静进一步表示,性别和代际差异在夜间旅游偏好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男性更偏爱主题公园夜游等活动,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音乐、艺术和社交研学。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夜间旅游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20岁和30岁的游客更偏爱文化+旅游产品,而40+的客群更钟爱美食产品,50+的游客则更热衷于微康养、轻疗愈产品。
夜间旅游内容升级
从单一的夜间景观专项升级为更全面、多维度深度体验
在需求细分情况下,供给侧开始积极回应,也推动了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报告指出,夜间旅游内容从单一的夜间景观专项升级为更全面、多维的深度体验。2024年的专项调查显示,游客体验过的夜间旅游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夜间旅游产品全面开花。同时,夜间旅游需求内涵升级,体现在在地化、艺术性和轻松感上,而夜间旅游吸引物和偏好场景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赵一静表示,更多的夜间旅游目的地选择了景区文博场馆、公共交通延时开放,也提升了产品的供给和奖补机制。
据数据显示,景区夜间开放率也从2020年的22.8%提高到了2024年的63%。暑期和假日的夜间博物馆开放率上升到了35.2%。越来越多的文博场馆开始根据创新需求,推出了主题特展、互动装置、非遗体验等。
北上广深等地区也推出了限时特色主题街区,24小时城市建设,发布了夜游指南、夜间生活地图等指引游客到达目的地时应该去哪些地方。
今年市场主体方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专业赛道选手通过延展产业链,进入到了夜间旅游赛道之中。赵一静举例称,如音乐艺术专业领域的市场主体,开始通过和社会机构加速入场,华人文化把全球三大音乐电子品牌EDC落户到了苏州。“城市的音乐会和演唱会不仅是单纯的表演,它们不仅能够满足日间停留等待时的休闲需求,也成了一种多业态和一体化的体验服务。”
同时,更多的线上平台开始走到线下进行夜间场景的打造,比如通过音乐露台、夜间美术艺术展等,为高端消费群体定制线下的体验。
从国际上看,一些发达城市也推出了包括夜间市长、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规划、数据监测体系、城市夜间经济评价体系等举措。
面临结构性失衡
场景同质化、集聚场景“排队长”、便民公共休闲空间不足
但赵一静也坦言,“我们也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在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基础设施和客流量的原因,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景区一直是打造夜间旅游的追求载体,游客的夜间旅游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
但随着游客需求的转向,过去传统的夜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尤其相似的山水实景演艺、同质化的古镇夜游、一样的国潮集市夜市,这也让不少人诟病,夜间旅游产品和品类的创新尚未满足大众的需求。对此,赵一静也表示,我们需要以文化引领现代感、时尚感,创造未来感的产业创新。
此外,过去夜间消费场景打造以重点商圈、街区为核心,更加强调集聚效应,但集聚场景“排队长、拥挤、走马观花”等问题降低了夜间出行意愿,缺乏轻松愉悦的氛围。
当前也存在夜间便民公共休闲空间不足等问题。报告也建议,公园体系、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文博艺科等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动商业业态进入公园、进入公共场所。
报告也提出了四个构建,包括构建城市夜游体系,吸引专业市场主体构建专业运营机构,构建城市夜间经济旅游专业推广体系,以及构建夜间经济的数据监测体系和动态评价机制,以推动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