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29 10:10:50 股吧网页版
避免“数字囤积”,信息时代要学会定期“数字断舍离”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何起良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存储与管理信息的方式,也催生了一种独特的现象——数字囤积。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超过八成受访者存在数字囤积的习惯,最常囤积的内容包括照片、聊天记录和音视频。有专家认为,这种现象看似是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存储的常态,实则揭示了当代人对信息的心理依赖,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数字时代有效管理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统心理学中的“囤积癖”通常是指个人对实物的过度收集和保留,通过保留大量不必要的物件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常与严重的心理障碍相关联。然而,数字时代的囤积癖有其显著不同之处。得益于云存储、硬盘容量的指数级增长,数字内容囤积几乎不产生实质性成本。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收藏照片、聊天记录、音视频,甚至从未谋面的知识内容。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已达到4.41亿,超过80%的受访用户曾购买过个人网盘的付费功能,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依赖云存储来管理他们的数字资源。

  相比于传统囤积癖的“病态”标签,数字囤积更多是基于数字化内容的丰富性与获取的便利性带来的心理行为。一方面,数字囤积满足了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获得掌控感的需求,尤其是在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生活中,囤积看似为未来保留了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却常常难以实现囤积者的初衷。因为内容过于庞杂,大量数据最终未被使用,人们甚至因此感受到一种“信息过载”的压力。

  海量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积累,反而可能削弱深度思考能力。根据一项研究,现代人每天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设备接收的平均信息量约为74GB。然而,人的意识大脑每天能够处理的信息量仅为0.51GB。信息超载会导致大脑处理能力下降,影响记忆和注意力。另一项研究表明,频繁的注意力切换(例如在不同媒体内容之间)会对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人们在阅读碎片化内容时,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导致工作记忆负担加重,从而影响信息的整合和深度理解。更有学者担心,长期的信息超载会使人在面对大量信息时逐渐失去有效处理和记忆的能力,导致所谓的“数字痴呆”。

  当然,技术的进步,例如人工智能和智能整理工具为这一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基于机器学习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智能标签、关联分析和自动归类功能,有望彻底改变个人数字空间的管理模式,使数字整理从繁琐的手工劳动转变为智能、高效的自动过程。面对信息汪洋,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有效的筛选和吸收机制。首先,采用“主题驱动”而非“囤积驱动”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其次,定期进行“数字断舍离”,借助AI工具清理无效内容。最后,遵循“宁缺毋滥”原则,宁可精读一篇高质量文章,也不粗略浏览百篇碎片化内容。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实现真正的知识积累。

  数字囤积行为本身并无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有用囤积”的最大化与“无用囤积”的最小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筛选与吸收知识,比单纯的保存更重要。建立起对信息的理性态度,不仅要懂得管理数字资源,还要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以深度学习应对未来的挑战。 □ 吕德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