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背景下,国内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在岁末年初的新起点上,金融机构如何在分化中稳健前行,金融创新如何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备受关注。
11月28日,2024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金融峰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提供学术支持,以“新使命·新格局”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大关键领域。
会上,业界领袖们对宏观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共同分析了全球经济格局、中国经济的韧性、金融市场的新活力,以及金融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角色、新机遇和新活力。同时,峰会揭晓了“2024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金融人物”,并颁发了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奖项,以表彰在金融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
政策增量支持经济复苏
峰会伊始,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在致辞中表示,自2024年以来,我国政策层面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且增量的政策措施,以支持经济复苏,这些政策措施涵盖了财政、金融等多个领域,旨在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持。
“当前一系列政策已经逐步落地生效,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杨宇东表示,作为专业媒体,第一财经持续关注这些政策的发展和市场反馈,并提供专业的报道和分析,以帮助公众、市场参与者更好理解政策的动向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表示,从9月份开始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已开始逐步止跌企稳,展现出慢变量的特点。未来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同时,我国实施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隐债化解虽重要,但扩大超长期国债规模更为迫切,可助中央财政与央行良性互动。”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会上致辞时表示,目前我国国债占比低,发行国债能支持经济、促转型、扩消费。短期需积极财政政策,长期需财税改革。居民低收入阶层收入占比十年未变,制约消费,财税改革乃治本之策。
谈及化债后短期内经济需关注的要素,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峰会上分析称,化债缓解了流动性风险,但化债远未结束,要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上收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债务和资本预算,构建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防范隐性债务卷土重来。
金融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
第一财经副总编辑姚剑在致辞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各行各业的面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和深化,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日益紧密,全球经济发展迎来新引擎。
在这一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各行各业也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进而推进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姚剑称,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世界迫切需要形成全新的全球合作和协同方案,而金融行业同样如此。未来,作为金融改革的排头兵,机构会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引流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中国近期推出的增量政策旨在应对经济挑战并增强信心。在这一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关注焦点,它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然而,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仍需提升,与美国相比,中国科技创新企业数量较少。田轩强调,创新具有长周期、高不确定性和高失败率,需要新的激励机制和金融支持。
对比海外市场,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在会议上提出,美国科技股市净率异常高,与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他分析,特朗普上台后美债收益率的飙升并非直接与通胀预期或政策相关,而是市场情感波动的结果。洪灏预测,2024年美国半导体周期和科技股资产价格将达到历史峰值,而市场定价存在日元、人民币低估及美国科技股高估的问题。展望2025年,市场波动性可能清除一些障碍,为中国等市场带来新机遇。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认为,中国的科创企业基本面强劲,具备高投资价值,但需加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他指出,尽管美国科技公司估值高,中国和印度科技大公司未来投资价值更高。钱军强调,企业如比亚迪虽在产品和市场份额上超过特斯拉,但仍需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话以获得充分认可。
本次峰会还举办了三场行业圆桌讨论,分别探讨了金融护航企业出海、养老金投资与机制优化、以及宏观政策加力下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
此外,会议期间揭晓了“第一财经年度金融书籍榜单”,从众多书籍中评选出本年度国际国内最受推崇、最具专业水准和独特视角的金融财经类书籍,入围的十本书涵盖经济金融、商业管理、投资策略、公司经营、产业行业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