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王淑娟)消费者研究与零售监测公司尼尔森IQ最新发布的《通往2025:中国消费者展望》指出,中国消费者正从谨慎消费迈入目的性消费时代,更多消费者转向“开源节流”,看重性价比、多平台比价的“精打细算型”消费者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绝对主流。
该报告显示,47%的消费者表示“只购买自己知道会用的东西,以避免浪费”,这一比例比年初调研时增长7%。为控制整体开支,中国消费者更加有目的性,倾向于在家庭必需品、身心健康型产品上消费,未来12个月里,消费者预计在新鲜蔬果、新鲜肉类、乳制品、健康和保健品、家庭必需品上增加支出,同时减少用于聚餐、外卖、户外、美容美发、假期消费等非必需品支出。
尽管消费更加谨慎,但该报告显示,仅有17%的消费者会因低价而选择产品,亚太这一比例为33%。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依然更看重品牌及产品属性,32%的中国消费者会在喜欢的品牌促销时批量囤货或购买大包装,31%会在购买时权衡最重要的产品属性。同时,中国消费者普遍使用线上平台获取产品信息,71%的消费者会将社交媒体作为了解新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渠道,而44%的消费者会根据社交媒体上的推荐更换品牌,中国前十大线上平台及O2O平台的消费者转化率维持在56%至80%,均有提升。
该报告建议,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中,品牌和零售商可通过四大模式驱动细分品类的消费增长。一是改变商品包装规格以寻求高性价比消费,二是采用高产品功效及创新持续刺激消费者购买,三是提供身心愉悦的使用感受提升产品溢价,四是线下实体店与线上渠道融合的全渠道组合。
该报告的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功效及高能效的产品支付溢价,75%的消费者愿意为使用周期更长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71%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物超所值的创新产品、65%的消费者愿意在抗老美妆产品中花费更多,这三组数据都超过了亚太和全球调研。同时, 能提升满足感或提供功能或健康价值的产品更受青睐,高体验感的产品也可以让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
此外,全渠道融合已成为中国消费者购物的新常态,不同渠道有各自的使命和行业侧重,如内容电商引领个护家清品类线上零售、便利店和小型超市仍然存在门店增长红利、O2O即时零售在饮料、个人护理、食品等品类销售额上的重要性仍在提升等。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认为,新二线城市的崛起也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如苏州、宁波、无锡、佛山、泉州等。这些新二线城市中,快消现代化门店可触达性提升,且在快消多个品类中的重要性持续增长,为品牌商和零售商提供了新的扩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