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作出了系统部署。近期有消息称,中央空管委即将在6个城市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初步确定为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这6个城市将被授权600米以下空域管理责任。这标志着低空经济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乃至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随着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日益成熟,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eVTOL、飞行汽车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从试验示范转向应用试点,开始大规模走进现实。未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然不同于目前以有人驾驶为主的“铁水公空”模式,而是加快向以自动驾驶为主的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转变,尤其是由路面交通向低空交通拓展。这种转变趋势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空中交通管理改革创新步伐,促进低空经济和全空间无人体系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全空间无人体系意义重大
当前,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质生产力的热度持续升温,从海底到天际,无人智能系统不断拓展着人类探索边界,各类无人平台加快建立完善,渗入到公安、空管、交管等各个领域。例如,北京无人驾驶快递配送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武汉400多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常态化试点运行;广州无人驾驶飞行汽车把飞行验证示范场景搬到了地标CBD片区;南京实现吨级以上eVTOL“空中的士”首次跨长江飞行;深圳无人机外卖配送服务平均每天已达到近700份,珠海与深圳之间实现全球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首飞;上海无人机常态化运海岛海鲜和快递,张江人工智能水域应用场景试验区中无人船如入无人之境。
这些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等无人智能装备的背后,都依赖于数智化的管控和服务平台。各类无人平台之间既区别明显,又紧密联系,有时甚至相互影响或彼此冲突。构建统一的全空间无人体系,是解决当前及未来低空空域、路面、水域、地下等空间协同管控问题的关键设施和重要举措。
为优化空域资源、数据算力、通讯频率、路权分配、国土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形成低空经济、物流交通、车路协同等领域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初以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形式,推动开展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是通过对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eVTOL等海陆空多种无人装备及其配套基础设施一体运行和监管的新型交通运输体系,是数据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综合应用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各个城市建设的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服务平台、低空智联网平台,均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建全空间无人体系成效初显
依托应用示范项目或超级示范场景,加快探索构建全空间无人体系相关制度,健全各类无人体系运行管控机制、安全保障能力、互联互通方式、技术法规标准,通过融合创新带动低空经济发展壮大,是当前一些城市的主要做法。
2022年以来,深圳市承担了在智能网联无人系统领域先行先试,探索构建海陆空全空间无人系统准入标准和开放应用平台等改革任务。目前,深圳已打造首个将市域级低空空域数字化,融合城市级CIM(城市信息模型)底座与全域智算算力的低空管理和服务平台,启用低空飞行活动“一网统管”的低空运行管理中心。宝安区建成全国首个标准化城市空中交通运营示范中心、全国首家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和低空无人监测货运平台,开通百余条低空航线。坪山区依托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探索无人机与无人车空地联动应用及测试。
合肥市成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举办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研讨会,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合作在骆岗中央公园建设全国首个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依托骆岗公园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合肥汇集了20余家央企及50余家重要民企,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军事科学院创新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协同、融合创新。目前,骆岗公园示范项目已投入运行,涵盖12.7平方公里公园全域,初步实现了无人物流、城市立体交通、自动驾驶客货运、城市智慧治理等无人系统一体化管控。
广州市重点依托南沙区和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加快布局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通用航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重大项目,构建“海陆空天”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大力支持广州南沙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准入标准实施和应用。南沙区已发布全国首个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超级示范应用场景——明珠湾灵山岛尖,出台相关行动计划和惠企政策包,打造以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为特色的“未来之城”。广州大学城联合飞行汽车企业共同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培育载人空中交通新业态。
三、构建全空间无人体系重点方向
一是建设有关无人交通运输装备的基础设施软硬件体系,应适度超前、面向未来、预留空间。未来的无人装备不仅是常见的无人车和无人机,还会有无人船、飞行汽车、无人飞艇等其他无人装备。应充分考虑未来交通运输体系的变革趋势,在建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数智化运行管控平台时,预留与其他无人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预留将来接入全空间无人系统一体化运行监管平台的空间。
二是充分发挥国资国企战略支撑作用。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资国企发挥重要支柱作用,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海陆空全域融合的运行模式,助力完善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产业生态。围绕全空间无人体系重大需求,整合相关领域重点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研发力量,创建综合性实验室,进行有组织科技创新,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新范式。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把低空空域资源看作是与国土、海洋、数据同等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建国有企业集团,赋予其开发低空空域资源的使命,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等“五网”融合的低空智联网,优先解决低空空域管理、航线划设分类、飞行器运行监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向全空间全要素无人体系拓展。国资国企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推动无人体系产业协同发展和技术跨界融合。无人机、飞行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在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和服务场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底层的信息通信设施、数据底座、算力平台和开放服务应用平台等方面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例如,车路协同、空地协同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授权及数据要素运营路径,支撑无人体系的智能算力中心等可以统一谋划。结合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基础,推动锂电池、智能座舱、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企业加速嵌入无人体系和低空经济产业链,促进技术移植与产业融合。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