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27 04:40:01 股吧网页版
万亿元产业平台“呼之欲出”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于祥明

  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是篇“大文章”。它既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又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答题”和“必选项”。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透露,将“两新”持续做好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工作,指导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布局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开展废弃电器电子非法拆解专项检查。这意味着,全国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平台正“呼之欲出”。

  “第二矿山”产值有望突破4万亿元

  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被称为能够开启资源的“第二矿山”,其中蕴藏着数以万计的“财富”。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推动下,今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有望突破4万亿元。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预计,到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

  此外,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达40774.4亿元,同比增长13.1%,显示出其产业规模强劲的增长态势。

  以手机回收为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数据显示,在我国平均每年产生的6亿至7亿部废旧手机中,回收处理量为2亿至3亿部。随着手机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手机的报废量越来越大。根据行业数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将达到60亿部,二手手机潜藏价值超6000亿元。

  从中央到地方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在“两新”工作推进中,从中央到地方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构建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持续畅通资源回收利用链条,推动实现“去旧更容易,换新更便捷”。

  以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为例,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回收网点约15万个,各类大型分拣中心约1800个,有效解决了过去回收网点不够、不完善的问题。同时,针对企业在抵扣减税方面的难题,持续推进资源回收企业向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从而降低资源回收企业经营成本。

  此前,国家税务总局召开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座谈会透露,为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助力大幅提升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各地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记者注意到,近期福建、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在出台推进“两新”工作方案中,均提出对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支持性政策。

  例如,四川提出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统筹中央和省级相关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继续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工作;福建省发展改革委等8单位共同研究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工作措施,推动全省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类公司积极投身循环利用产业

  各类公司也在积极投身循环利用产业,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以上市公司格林美为例,过去11年,公司乘着“朝阳产业”东风,废弃物循环与新能源产业基地由3个增加到19个;营业收入从34.86亿元增长至305.29亿元;年废弃物处理总量从40万吨扩大到1000万吨。并且,在“两新”行动助力下,今年公司的报废家电、报废汽车等六大类回收量月均增长率约138%。

  今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还迎来了“国家队”。10月18日,一家新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作为中央企业,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工作重点不是简单地重复低水平的传统废品回收业务,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创新,破解长期存在的破坏性野蛮拆解可再生资源,提升再利用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应用领域。同时,作为再生资源利用的国家队,更多是要建立全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逐步深入推进国内相关产业整合,建设全国再生资源利用综合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废弃物循环利用品类。统筹盘活全国相关资源,搭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

  继华润环保、欧冶链金之后,近期国家电投旗下新源劲吾并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将极大丰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业务布局,这也意味着全国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建设步伐正在加快。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