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严曦梦)近日,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称“英矽智能”)发布创新候选药物ISM001-055在临床2a期实验中的积极顶线数据。该药物由生成式AI驱动药物发现与设计过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积极效果,成为全球首个AI药物概念验证案例。
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经过十年发展,AI制药行业已从“讲故事”转向“看成果”。如今,衡量AI制药公司的关键管线进展、授权合作和业务收入。其中,管线授权合作或是最可能走通的商业模式。
AI技术能大幅提高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的效率
生成式AI在研发的早期,特别是临床前这个阶段,对于研发的效率以及研发的创新性都有非常重要的加持。
传统药物研发需经过药物发现、临床前研发、临床试验、审批上市等多个阶段,耗时长、成本高。相较传统药物研发,AI技术能大幅提高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的效率。
“凭借AI加持,早期药物发现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研发费用仅为同阶段平均花费的十分之一。”任峰说,以ISM001-055为例,通过生成式AI技术,该药物从发现靶点到确定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只用了18个月,花费260万美元。同样的工作,业内平均耗时4年半,投入数千万美元。
另一方面,生成式AI在创新性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英矽智能通过生成式AI发现全新靶点,并成功设计出新化合物——055分子,目前已成为具有全球首创潜力的项目。
目前,人工智能已可介入药物研发的诸多方面。任峰表示,以英矽智能自有的Pharma.AI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为例,AI可高效推进靶点发现、化合物设计与生成、临床试验设计与结果预测等关键步骤,从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成功率。
管线授权或是最可能走通的商业模式
从商业模式上来讲,AI制药行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AI软件授权、AI+医药研发外包(CRO)服务、AI管线授权等。任峰认为,最适合AI制药的商业模式是利用自身技术开发药物管线,并在项目达到一定阶段后进行转让。
任峰表示,经过十年发展,AI制药行业已从“讲故事”转向“看成果”阶段。目前,市场主要从两方面评估AI制药公司的技术是否落地。一是管线进展,二是授权和授权的收入。
因此,对于管线推进不顺或收入较少的公司,目前普遍面临优胜劣汰的严峻挑战。
“如果只是做软件的授权,天花板比较低。AI+CRO常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开展,这个模式更多的会受制于合作伙伴的战略,会比较被动。因此,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商业模式是管线授权,这也是英矽智能积极探索的方向。”任峰说。
任峰进一步分析称,将管线推进至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或临床一期后进行对外转让,通过这一方式,企业能够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这种收入模式更为可观。
2023年,英矽智能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主要来源是管线对外授权。“目前,英矽智能正对这一模式逐步验证,如果每年都能达成项目转让合作,我认为这种模式将具备可持续性。”任峰说。
深耕生物医药垂类领域
近期,晶泰科技、深势科技、百图生科等AI制药相关家公司纷纷涉足新能源领域,以AI技术推动新材料和能源研发。英矽智能是否也将布局新能源?
对此,任峰表示,AI是一个底座,但是做一件事情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这一个场景做好就非常成功了,所以英矽智能现在的核心还是在生物医药垂类领域。
“有一些AI制药公司会去探索做半导体,做新能源,我觉得从技术上来讲可行,都是这种数据、算法、算力的组合,都没有问题。所以技术上来讲是可行的,关键是看能不能真正落地,有没有产出真正的成果。”任峰说。
同时,英矽智能也在探索其他领域的合作,例如: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共同设计碳吸附和碳排放材料,与先正达合作开发农业植保方案,并参与保健品领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