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城市推出酒店式人才驿站。这些人才驿站,主要是针对到本市找工作的新就业大学生(含往届生)、创业新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预备技师和技师)等,为他们提供累计时长7天左右的免费酒店住宿。具体申请流程是,上传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出具的面试通知和本人的学历证明或学校证明,提前三天在线上预约,就可以免费入住。
一家酒店式人才驿站的负责人告诉我,这是当地团委和政府部门合力推进的一项引人战略。酒店方把房间免费提供给求职者,然后再向当地政府部门去“报销”。据悉,地方政府往往给酒店报销门市价的7折甚至更低。乍看上去,酒店这项业务亏了,但实际上此举却能消化掉酒店空置的房间。而空置率高是当下很多酒店面临的问题。
在某省会城市新开发的一个区域,我入住的连锁酒店那栋楼,居然有大大小小的各色酒店7~8家。上网一查,发现周边的酒店居然有几十家,多数都没听说过。现在,我们到任何一个城市,都发现所谓的酒店,已然不是传统的星级分类的序列了,“类酒店”的业态已很丰富,包括民宿、服务式公寓、公寓式酒店、长租公寓提供的短租房、日租房和度假别墅等等。
一方面,这些年各地新区发展如火如荼,但办公写字楼、商业招商很困难,于是开发商推行“售后返租”做酒店、民宿或长租公寓等模式,有的投资者一次性买下整层或几层来做类酒店。而且,前几年民宿业发展迅速,很多存量住宅或非住宅建筑改造为民宿,也增加了供应;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商务差旅的需求高位回落,导致酒店入住率下降。
我调研的这家酒店,入住率常年只有60%左右。近年来,尽管休闲度假、亲子游为代表的文旅产业发展迅速,但出行住宿更讲究体验感、性价比。同时,这类需求的季节性很强,“旺季短、淡季长”的特征非常明显。推出酒店式人才驿站,既解决了政府筹集人才驿站的需求,也提高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改观了酒店的入住率。
事实上,微观层面的自救行动早已启动。比如,现在毕业生、新青年租房的需求明显增长,酒店业龙头企业华住、锦江等已开始在长租公寓赛道寻找第二曲线,比如华住集团旗下的城家公寓。一些传统酒店,其房间设计、服务模式不适应现在的需求,也开始改造为长租公寓或类酒店。比如,上海静安宾馆、锦江之星等,改造后配有健身房、活动室以及自助洗衣等。
地产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每个城市的存量物业都很多。现如今,新建住房不是本事,能把存量住房盘活起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那才叫能力。一边是大量的物业闲置低效,另一边却是很多年轻人、毕业生找不到低成本的居所,这是一个共输的结局。因此,酒店做人才驿站,这既是盘活存量物业的好法子,也是实现房地产与人口、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好点子。
试想,如果7天之内,在这个陌生城市,求职的大学生体验到了细致入微的关照,那么他留下来的意愿就很强。一旦安居下来,之后便是工作、消费、买房、结婚、生育等一连串行为,这是经济活力的基础。现在,各地都在盘活存量物业,但更多的是想着怎么把房子卖出去。但应该换个思路,把这些物业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转化为需要的居所,让空置的物业用起来。
只要空置的物业填满了人,就会产生人气,人气带来消费、带来现金流,物业的价值也就会稳定住。物业的价值稳住了,才会有购置的需求。酒店式人才驿站,瞄准的还只是人才群体,事实上数量更多的打工人居住条件非常差,甚至居无定所。如果这部分人群也能低成本地安定下来,城市的活力就更强了,这需要地方主政者创新思路,也需要打破一些陈规。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