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19 08:05:10 股吧网页版
围绕科技及产业前沿,大湾区科学论坛多个分论坛举行——话题上天入海 智献湾区未来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钢、何昱、陈晓楠、张小悦、李宇安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钢何昱陈晓楠实习生张小悦李宇安(除署名外)

  从“低空经济”到“海洋科学”,再到未来先进储能技术——围绕精彩纷呈的科学议题,11月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继续进行,汇聚众智,助力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发展低空经济前提是解决安全监管和保护问题

  “低空经济是把双刃剑。”在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他在《充分发掘低空新质资源潜力科学应对低空经济发展挑战》的主题报告中提出,城市如果想要发展低空经济,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能力去解决安全层面的监管和保障问题。其中既有技术层面,也有安全管理层面的问题。

  针对安全层面的挑战,陈志杰认为亟须构建集主动式风险防控与被动式风险防控于一体的低空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合作性的低空飞行安全好说,可以强制性标准,提升自动识别和主动防控能力;主要在于非合作性的,面对被动式风险,要有非合作目标监视识别能力的提升。”

  对于建设低空安全管理体系和执法体系,他表示,在管理侧,要进一步明确军队、行业、政府相关部门在低空空域安全管理方面的责权利;在制造侧,要建立低空飞行器安全标准,形成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在运行侧,要创新低空场景运行管理和低空空域智能管控技术。

  低空经济核心在立体国土资源上构建新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的核心是什么?”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分论坛上,亿航智能副总裁张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在《城市空中交通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中表示,国家采取多项举措夯实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低空经济的提出与新质生产力、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息息相关。

  “亿航理解的低空经济核心就是国家把立体国土资源拿出来,由各级政府在这个资源基础上去构建新的经济形态。”张宏说。

  “我们传统的所有产业经济形态几乎都是基于二维的土地资源的,但是现在经济形态模型已经做空了,所以说提出了新的一个课题。”张宏指出,低空经济带来的整个产业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增长、产业融合、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核心应用载体,从市场规模上看,全球eVTOL市场正迅速扩大。《经济学人》预测数据显示,中国未来将占全球eVTOL市场的50%。

  “我国目前在低空经济推动过程中,政策的完整性和立体性在全球发展都非常快。虽然我们是后发的,但是现在已经领先,因此目前整个经济形态环境非常好。”张宏说。

  清洁能源开采深海并无“免费的午餐”

  “在陆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海洋成为重要的替代方向。”在海洋科学与海洋产业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如是说道。

  “金属资源,尤其是战略性金属资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李家彪援引世界银行数据表示,到2050年,仅为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镍、锂等战略性金属的需求量就将增长500%以上。

  2022年,国际金属矿物公司TMC的深海采矿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在4300米水深处,采矿设备成功提升了3000多吨矿石,每小时提升效率达86吨。”李家彪介绍,“这标志着商业性开采的技术准备已经日益接近现实。”

  然而,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引发了广泛争议。李家彪强调:“清洁能源没有‘免费的午餐’,深海是黑暗、高压且极其安静的区域,采矿活动带来的声光污染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针对此,2022年以来,以太平洋岛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开始呼吁暂停或禁止深海采矿。

  李家彪介绍了由35个国家共同支持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联合国国际大科学计划。“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研究生境网络,”他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预测和有效保护。深海生态系统恢复极其缓慢,一旦遭到破坏,需要5到10年才能恢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

  今年8月至9月,该计划完成首个研究航次,在不同纬度海山区域进行考察。目前,该计划已进入新阶段,涉及深海与极地渔业、深海环境数字化重建以及气候灾害预测等多个项目申请正在评估批准中。

  氢能未来地位在全球能源需求占比将达12%以上

  此次论坛上,氢能源也是重要话题之一。在先进能源技术分论坛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能源基础研究和储能技术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

  “2020年氢能在全球的能源需求中占比不足0.1%,多个机构预测,到2050年的时候氢能的占比将达到12%以上。因此氢能有很大的开发空间。”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付宏刚教授指出。

  他表示,目前99%的氢气来源于化石能源重整,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能否利用绿色、可再生的方式制氢是开发氢能的关键问题。

  “氢除了是能源载体,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实现碳中和避不开的重要途径。”中山大学长聘教授、博导李海文表示,安全高效氢储运输是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