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海洲是江苏如东的古称。江海相拥,如诗如歌。位于长江北翼和黄海之滨的如东,是长江古干道的入海口,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浅海中的一叶沙洲,直至东晋,才逐渐连为陆地。今天,她的美丽画卷在蓝天碧海中铺陈。
击楫沧海,以海为田。在这片拥有2000平方公里陆域、86公里黄金海岸线、100余万亩滩涂和4555平方公里海域的土地上,如东人积极利用滨江临海的资源禀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对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如东逐步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能源高地。
乘风踏浪,如日东升。如今的如东已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发展不断提速——2023年,如东县GDP增速在“七虎竞南通”中位列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在“十强逐江海”中排名第一,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000亿元大关;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三十强。今年以来,如东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何以如东?2024年金秋,上海证券报记者开启一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试图从如东“厚德力行,耕海图强”的城市精神里,探寻长三角滨海县域的转型发展、向海而兴之路。
◎记者仲茜范子萌黄淑慧
躬耕
不辍
开辟发展新赛道
滨海而居,围海造田。
清晨4点,天蒙蒙亮,黄海之滨、扶海之洲,如东渔民脚踩泥滩,开始新一天的赶海。
改革开放以来,如东人民将大海的馈赠,加工成海鲜副食品,打造了多种地理标志产品,在100余万亩滩涂上,建起了黄海沿岸规模最大的“紫菜基地”、成百上千的 “海鲜基地”,产品直供长三角、出口日韩。
上海人餐桌上的那一口“天下第一鲜”,就来自如东海边盛产的文蛤。孩子手中开袋即食的紫菜零食,或许就产自如东紫菜基地。如今,如东已是全国最大的文蛤和条斑紫菜生产和出口基地,并正在努力创建长三角最具特色的“百亿能级”专业食品产业园区。
大海不仅有渔获,更有源源不断的风能、川流不息的洋流,这里可以建风力发电场,发展新能源,还可以建港口,发展航运贸易。敢想敢干的如东人一马当先,抢抓机遇,踩准新能源发展风口,争取港口资源优势,在大海上“做起文章”,“接二连三”搞起新经济。
深秋时节,百余米高的白色风车,一排排整齐矗立在海岸边,融入海天一色之中。像这样的风力发电机,如东海域已竖起上千座。与之配套的电力设备、电力系统、储能设备随之而来,成为当地的“新基建”。截至2024年10月,32个风电场在如东投入运行,如东风电并网规模56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占江苏省的四分之一。
其中,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投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政府与企业合力,建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如今的如东,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县”。
不仅是风力发电,海上光伏、滩涂光伏也在如东大展拳脚,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2023年,如东新能源发电项目为电网输送清洁电力137亿千瓦时,达全县社会用电量的140%,在江苏率先实现了县域绿电净输出。
除新能源产业外,如东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将“三新”产业打造成全县的三大主导产业。
目前,如东汇聚了以化工新材料、化纤新材料为主的近百家新材料企业。其中,今年1至9月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37家。嘉通能源、九州星际、高盟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如东着力将传统化工和精细化工业向新材料产业方向转变。其中,年产2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九州星际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
如东的新装备产业以智能通信及电网装备产业为基础,同样“家底殷实”。“领头羊”中天科技集团2023年在如东的营业收入354亿元,正加速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方向延展,提升智能通信及电网装备产业发展的“能量级”,打造以5G产业为核心、与人工智能高度融合的整体产业链。
产业发展、企业汇聚,越来越多企业落户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这三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沿海产业园区“挑大梁”,托举起如东县域蓬勃向上的发展动力,耕织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图景。
励精图治
企业家向新发展
厚德力行,耕海图强。
这是如东的城市精神,也存在于从这里走出的一位位企业家的基因里。一个“耕”字,传神地表达了他们如同“海子牛”般的踏实肯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如东企业家薛济萍是南通市首位“张謇杯”杰出企业家。他带领企业经历若干次关键跃升,实现了中天科技从乡镇企业向全国企业乃至跨国公司的蜕变。
20世纪80年代,薛济萍受命执掌河口砖瓦厂。一家连年亏损的“烂摊子”在他的有效管理之下,几年时间发展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
90年代,改革开放东方风来,传统企业转型迫在眉睫。在河口砖瓦厂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高光时刻”,薛济萍转型之心坚决。1998年,薛济萍一声令下,河口砖瓦厂标志性的大烟囱在爆破声中轰然倒下,中天科技应运而生,并宣告向光缆行业转型。
创新之路从未止步。拿下光纤预制棒,是中天科技创新路上的关键坐标。光纤预制棒被誉为光通信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生产光纤、制造光缆最重要的基础材料。21世纪初,中天科技组建光纤公司。2011年5月,中天科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试生产成功,以“十年磨一棒”的磨砺,直接推动了我国光纤预制棒制造国产化进程。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如今,已逾古稀的薛济萍依然保持着“996”的工作节奏,紧抓“创新”,他所执掌的中天科技坚持“贡献决定地位”发展理念,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海底光缆核心技术,在多个领域颇有建树。2024年,中天科技新产品、新技术等六大类科技项目超700项。
在如东这片土地上,以“海子牛”精神耕海图强、不断创新的企业家,又岂止薛济萍一位,一篇篇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不断上演,一个个大气磅礴的产业布局不断落子。
从繁育蟹苗,到创办手套厂,再到瞄准机遇、布局安防领域,恒辉安防董事长王咸华厚积薄发,将公司带上了国内安全防护行业的隐形冠军位置。
2020年,恒辉安防建立起安防行业第一家“灯塔工厂”,通过引入先进的ERP、MES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设备全线自动化和制造环节高度智能化;2021年3月,恒辉安防登陆创业板,资本市场“如东板块”再添新军;2022年,恒辉安防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多所院校建立起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推动创新与实践的深入融合……
“在安防用品基本盘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新材料的应用,开辟第二、第三增长曲线。”王咸华表示。
如今,已经走过整整20个年头的恒辉安防,布局从“一根丝”到“一只手套”的全产业链,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田埂走来、从海边走来,如东一批励精图治、持续创新的企业家,已阔步迈向更大的舞台。
与海共生
打造洋口港新引擎
与海共生,向海图强。
登上如东洋口港的阳光岛观光塔,眺望大海,天高云淡。岛上南侧,矗立着一座座白色LNG储存罐,码头栈桥向海中延伸,一艘远洋LNG运输轮船正在驶离泊位。附近的临港工业区内,一栋栋厂房鳞次栉比。
“眼前这幅图景是我20年前刚来时无法想象的,如今我们脚下的阳光岛是国家级能源岛,当年只是一片半潜式沙洲,登陆要转三趟交通工具,先坐拖拉机,然后搭渔政船,再转小舢板。”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孙炎华20年前就加入了洋口港的建设,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海洋调查时的一个发现,打开了如东人的想象空间——洋口港水道正是3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
如何让深海大港的梦想照进现实?忆往昔,多位洋口港建设的亲历者,不约而同地谈到,洋口港开发初期缺少资金支持,如东只能举全县之力,迎难而上。
从2003年洋口港开发正式启动,到2006年填海造岛;从2008年初步通航,到2011年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项目作为开港项目顺利投产……如东打破了辐射沙洲“建港禁区”的魔咒,建成了中国首座外海无遮拦人工岛,在我国东部沿海开辟出一条海上能源新通道。
2024年,阳光岛上落户中石油、国信、协鑫等4个LNG接收站项目,预计“十四五”末全部投运,届时阳光岛年接卸LNG能力将达2600万吨。
今年9月,南通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这张系统谋划全域向海的发展蓝图中,洋口港被频频提及。当前,洋口港聚焦“国际绿色能源岛、东方开放深水港、江海新兴产业城”发展定位,紧紧抓住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有利契机,围绕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先后招引落户重点产业项目120余个,其中包括总投资48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形成新能源加速成型、新材料逐步集聚、新装备开端良好的“一主一优一新”产业体系。
洋口港这座深水大港,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牵引着如东产业发展。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洋口港开发区还将在壮大现有“一主一优一新”主导产业基础上,加快布局氢能、纳米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充分释放化工中试基地、金牛码头区等载体优势势能,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服务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和税收超百亿”的“三千一百亿”目标。
除阳光岛外,金牛码头区作为洋口港的另一个码头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一期规划13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今年5月25日,总投资30亿元的亚达绿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重型船海装备项目在金牛码头区落地,预计明年一季度一期项目建成投运。
11月6日,中交三航局打桩船“三航桩6”,顺利完成金牛码头W1泊位施工任务。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致力于服务后方临港产业所需各类物资运输,推动港口向腹地产业布局靠拢,加快提升洋口港“大进大出”集疏运能力。
如今,蔚为壮观的风力发电机在海岸线勾勒出万千气象,而浩浩荡荡的世界级深水海港洋口港,也让如东建起新型港口开发区,打造向海发展先导区,再启海上丝路之门。
共振强音
攀登科技新高地
拥抱科技,拥抱未来。
位于上海闵行的“大零号湾创新策源功能区”是正在加力建设的高水平科创集聚区,如东在此设立了离岸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专属的推动科技研发与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为如东创新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就像我们将燃油车替换成新能源车一样,我们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路,也要升级换代。”如东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牛鼻子”,有助于“无中生有”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如东·上海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揭牌,益贝互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红钧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昂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交大系高科技企业及项目陆续入驻。与此同时,如东在多个一、二线城市建设了类似的离岸孵化器。
“沪深孵化,如东转化”的“飞地”模式,通过前移科技创新工作阵地,承接一线城市创新创业资源的外溢,为如东产业板块持续向“新”注入新动能。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中心”的诞生,离不开如东籍人才的支持。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席投资官杨振宇的推动下,如东新的科创“离岸孵化器”落子毗邻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大零号湾”。
如东作为教育强县的发展后劲,以及教育、人才、科技、产业的深度联动,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教育一直是如东闪亮的名片之一,几十年来输出了大量高校学生,这些学子事业有成之后,怀着桑梓情结,又以资源、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反哺家乡。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当年中天从一家乡镇砖瓦厂转型进入光缆领域,就得益于一位如东籍工程师的建议;被王咸华视为恒辉安防“第三增长曲线”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项目,就是在如东籍学者、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乔旭的引荐下,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团队达成合作的。
与“科技创新中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形成协同呼应之势的是“人才驿站”。如东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东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近年来不仅通过“扶海英才”计划,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来如东发展,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无锡、长春等地建立了“人才驿站”,意在发挥其“人才路由器”“智慧策源地”“资源直通车”功能,服务在外人才,汇聚创新资源,关爱在外学子,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进一步赋能如东高质量发展。
如同将孤悬大海的沙洲浅滩建设成了全国闻名的离岸港口一样,虽然无法身处最具资源禀赋的位置,但如东人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将其创新和开拓的触角延伸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