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北京联合发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气温指数”(以下简称郑商所气温指数),标志着实体经济识别天气风险有了“度量衡”,也标志着我国天气衍生品研发工作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此次发布的郑商所气温指数,包含最低气温指数、最高气温指数、日均气温指数、候均气温指数、制冷度时指数、取暖度时指数等6个子指数。从数据来源看,气温指数基于24小时高频气象数据编制。从数据跨度看,首次将我国气温指数回溯至1991年,形成连续至今34年的时间序列结果。从指数运维看,配套异常情形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指数连续稳定发布。
郑商所气温指数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首发试点,包括53个基准地,涉及区域内的1个直辖市(上海)、6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以及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包括县级市)和电力消费城市(地级市)。气候分析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阴冷潮湿,气温季节性波动大且持续时间长,气温风险总体较高;同时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区域内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总量的近30%,电力负荷约占全国的24%,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29%,潜在避险需求较大。后期,郑商所将根据实际需要延伸气温指数覆盖区域。
与会专家认为,该气温指数的一大突出特点是以国家级平台为支撑。指数业务全要素、全流程集成在国家级气象基础设施:指数数据采集、处理和计算嵌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指数质量控制和运行维护嵌入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指数公开发布接入气象系统数据门户“中国气象数据网”。在国家级气象团队、数据、技术、标准、规范支持下,最大程度保证指数权威性、合规性、抗操纵性和连续稳定性。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立足服务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绿色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市情的天气衍生品发展之路。以推出天气衍生品为目标,有序引导和培育气温指数基础市场,宣传指数功能,探索应用场景;深化天气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系统开展气温指数期货、期权品种设计论证;持续丰富指数系列,研究推出实体产业迫切需要、涵盖更多地区和类型的天气指数。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与郑商所的合作,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各方力量,不断推动气温指数的应用,发挥金融管理工具作用,为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开创新的篇章,共同推动气象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构建更加稳定、繁荣的金融市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