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18 23:06:10 股吧网页版
广州七个区有望实现“购房落户” 其它一线城市会跟进吗?
来源:财联社

  广州有望打响一线城市放开购房落户第一枪。

  11月18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户籍迁入管理规定(修订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显示,广州市户籍迁入分为引进人才入户、积分制入户、政策性入户、投资纳税入户、安居乐业入户五个类别。

  该征求意见稿中安居乐业、投资纳税两种入户类别,以及取消积分制入户年度名额限制、允许全日制大专学历入户广州等修订内容,备受关注。

  其中,安居乐业入户,是指在广州市特定区域拥有合法产权住宅房屋的非本市户籍人员,达到入户条件的,可申请将户籍迁入广州市。

  分析师指出,新增安居乐业入户政策本着合理有序、渐进适度的原则,兼顾“增量”“存量”需求,实施区域差别化安居乐业入户,对“在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和增城区7个行政区内,拥有合法产权住宅房屋且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的人员”,可申请入户。

  除拥有合法产权住宅+1年社保的要求,对于安居乐业入户实施区域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人员,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计划指导类指标办理。其中,住宅房屋产权为两人及以上人员共有的,须经所有产权人协商一致并公证确定其中一人申请,其他共有产权人不再适用;申请人须在广州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年。通过二手房申请安居乐业入户,要求该住宅房屋原户口全部迁出且3年内未用于办理过安居乐业入户。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征求意稿若能通过,广州将成为第一个放开购房入户的一线城市。

  业内人士表示,广州此举的目的,是为积极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保持人口合理有序增长,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而拟定的。这其中,关于安居乐业入户相关措施,在客观将对广州楼市形成利好。

  “该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广州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释放,有利于带动这些区域的销售去化”。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研究主管陈雪强告诉记者。

  据中指院监测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广州市新建商品住宅可售库存面积达1317万平方米,去化周期为21.7个月,库存面积及去化周期仍位处高位。

  陈雪强认为,如能实施安居乐业入户政策,短期内将带动有入户需求的购房者入市,从而加快广州市商品住宅库存的去化速度。

  其进一步表示,放宽引进人才入户条件、取消积分制入户年度名额限制、新增投资纳税入户等措施,也将为广州带来人口的持续增长,一方面为广州经济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同时吸引更多人才到广州安居乐业,同时,中长期来看也将为广州带来持续的住房需求。

  “当前,广州学历入户门槛较高,多元化落户渠道不足,不适应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于入户政策的要求。”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此次广州拟调整户籍迁入政策的基调为,“简化程序、降低入户门槛、拓宽入户渠道、分类施策、入户全覆盖”,是在贯彻国家关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部署要求。

  “广州放宽人才入户和政策性入户,新增投资入户和安居乐业入户。一方面丰富了多元化入户的框架,为有能力、有潜力入户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产才能稳定的市场预期,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消费等方面潜力,是建设内需型社会的关键。”一位房地产分析师称。

  李宇嘉认为,其他一线城市若也能跟进安居乐业入户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基于落户需求而购置房产的消费行为。

  “广州最新举措,既可让部分人群通过购置房产实现落户,享受到公共服务,也可促进商品房销售,这对于其他一线及热点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上述分析师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