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普惠养老金融论坛在上海举行,数十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分享了普惠养老金融的前沿理论和探索实践。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普惠养老金融,不仅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也是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具体落实,充分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以理性建制深化制度改革
何为普惠养老金融?“我们把普惠养老金融定位为面向人民、服务人民的养老金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普惠养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路锦非指出,部分百姓对于养老抱有非理性焦虑与非理性自信并存的心态,一方面怀疑养老金是不是不够发了,另一方面又觉得没关系,反正国家会管我养老。
“这两种观念在当前人口发展阶段都是不可取的。”她说,需要以更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来看待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前规划养老储备。
基于这一目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普惠养老金融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中国养老金指数,对全国31个省份的养老金状况进行评估,为居民养老金规划提出参考方案。根据测算,中国养老金保障指数总得分前三的省级行政区为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光明前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而是要以理性建制,让法定社会养老保险与市场化养老金体系各循其道、各守其规、各显其长、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郑功成认为,当前的根本任务,是要在尊重常识与规律、厘清底层逻辑的基础上,深化社会养老保险和市场化养老金体系改革,前者必须是符合公平正义取向、遵循共建共享原则的公共品,后者应当是符合个体利益最大化、遵循平等交易自愿成交法则的私人产品。
“政府不宜过度干预市场行为,可通过适度限制法定养老金的保障水平来留出空间,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让其通过开发有吸引力的养老金产品来赢得客户,并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他说。
让个人养老金实际效果更显著
作为我国养老金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已满两年。未来如何撬动更多人缴存?怎样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金维刚指出,从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际缴存资金和进行投资的人数占比较低;二是可供选择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众多,但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银行定期存款类品种;三是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外;四是税收优惠力度不足;五是参与者选择投资产品的范围有限。
他建议,要适当放宽对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范围的限制,将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纳入其中;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全过程免税的EEE模式;加强对适用于养老投资的金融产品的研发,对个人投资的专业咨询服务,以及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监管体系,确保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平稳运行和资金安全。
“30多年来,我国基本养老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补充性养老金发展缓慢,与人们预期差距甚远。”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指出,补充养老金缺乏吸引力,有缴费能力的人不需要,有需要的人则无力缴费。他认为,应当优化养老金体系结构,改进基本养老金制度设计,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
“要吸引更多人参加个人养老金,首先要让他们看得见实际的效果。”上海市人社局原副局长鲍淡如期待,各类金融机构能推出更多长期稳健、收益较好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新理念,为养老做好充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