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是汽车主机厂集中展示新车、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平台,也是汽车企业对外界呈现新战略、新规划、新举措的舞台,更是跨国车企传递企业愿景、分享前瞻布局新进展的关键时间点。
上述是截然不同的三个方向,汽车企业会根据企业发展的节奏、企业所处的位置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选择。今年广州车展,现代汽车以“氢电”为主题,中国首发最新氢燃料电池概念车INITIUM,开放位于广州黄埔的现代汽车海外首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让外界感知其在过去一年在“氢能”领域的努力和进展,展现企业对“长期主义”的践行。
(最新氢燃料电池概念车INITIUM)
为什么还要“氢”
“氢”是地球乃至宇宙储存最多的元素。站在能源角度,利用“氢”,使用“氢”,这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然而,驾驭“氢”的难度,远比“电”大,更不用说“油”。
跳过“电”,直接从“油”跳到“氢”,这是现代汽车——同时也是丰田——最初规划的技术路线。当“电”逐渐成为新能源的主要表现方式时,现代汽车加速转型,融入“电动化”新浪潮,成为“电动化”的一分子。与此同时,现代汽车没有放弃“氢”,仍然在稳步推进“氢能”的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运营。
(位于广州黄埔的现代汽车“HTWO广州”)
从此次广州车展,现代汽车展示“氢能”应用的新进展来看,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该如何发展的思考与求索,立足汽车又超越企业,从能源现实出发又超越现实。
不管是出于能源安全考虑,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零碳和碳中和的大势所趋,新能源的技术路线都不应是单一答案。押注“电”的同时,也需要除“电”之外的能源解决方案,可以是“氢”,也可以是其他。至于其他,就交给时间,时间会筛选出未来最适合、最具可持续发展性的路线。
“氢+电”双管齐下,这是现代汽车的坚持,也是对汽车产业和能源行业的一种提醒,更是现代汽车的温度和善意。
怎么继续造“氢”
造“氢”,这是一件长期、复杂的事情,中间还会出现各种反复。造“氢”,没有捷径,将当下“这一步”和接下去的“下一步”走好、走稳。
作为现代汽车造“氢”在中国的“这一步”,“HTWO广州”是现代汽车集团海外首家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基地,于2023年正式竣工投产,规划氢燃料电池系统年产量达6500套。
在过去一年中,搭载了HTWO广州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氢燃料电池轻卡MIGHTY Fuel Cell、4.5吨级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以及环卫车,都已成功实现多领域示范运营。这些车辆累计行驶超过57万公里,有效减少了碳排放。
(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轻卡MIGHTY Fuel Cell)
INITIUM概念车是现代造“氢”的“下一步”。该车续航里程超过650公里,加氢一次,可用半个月。如此一来,氢能车的实用性较以往有明显提升。INITIUM概念车是冲着“奔现”目标去的,根据规划,在今年全球首发和中国首发之后,该车还将在纽约车展展出,并在2025年实现量产。
当然,要让“氢能”成为交通工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需要一整套得到普通消费者认可的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包括整车阶段的研产供销,还需要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甚至包含制氢、储氢和送氢。布局氢能的汽车企业有许多,除现代汽车之外,还有丰田、广汽、吉利、上汽、宝马等。企业不同,解决方案会有不同,但目标一致,让氢能赋能“零碳”社会的实现。这一过程中,现代汽车已经进行更多尝试,成为行业唯一氢能全产业链路打通的汽车企业,并在产品应用端实现全领域推广。
让“氢”在汽车上扎根
许多人好奇,对于汽车企业,“氢+电+油”意味着什么?先说结果,意味着“可持续的发展”。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但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是:纯电、增程和插混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是煤电,是水电,还是风电?不同机构发布的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煤电依然是主流。
氢来自电解水,70%的地球表面是水覆盖的,原材料丰富。氢使用之后,只排出水。尽管仍然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氢能商业化普及一直在推进。在全球范围内,可以欣喜地看到,氢燃料电池成本降低,氢燃料电池车数量在增长,氢燃料乘用车保有量在增加。
在今年1月举行的CES上,现代汽车发布氢能生态链事业专属品牌HTWO,率先打造涵盖氢能生产、储藏、运输及应用在内的氢能生态链综合解决方案“HTWO Grid Solution”,成为氢能全产业链路打通的企业。此举,也为氢能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和参照的范本。
让氢更进一步,在汽车上扎根,挑战更远、更理想的未来。如何做到?答案也相当清晰。即,不被竞品和市场流量裹挟,依然坚持难度更高的多路径战略——这也是现代汽车今年车展正在传递的品牌精神内核。
点评:
“氢”并不新鲜,挑战和机遇并存,总体来看,挑战大于机遇。这就需要有企业站出来,扛着压力,肩负起责任,为未来保留更多的可能性。这需要魄力,也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