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研究2024》在2024投融资论坛正式发布。研究认为,11月初落地的10万亿元化债“组合拳”在不改变地方偿债责任的基础上,拉长久期、上移举债主体,这将降低债务成本,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也提示,长期债务风险仍然存在,要防范债务置换后部分地方政府举债冲动加大,应加强地方债务尤其是专项债的全周期考评。研究还发布了最新全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评价结果。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8日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议案提出,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再加上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总体看,将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河北金融学院教授、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在介绍研究时表示,从中央层面来看,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9年以前,通过发行地方债进行置换;二是2019年以来,严控增量、化解存量。不过,从2015—2018年、2019年—2021年9月、2021年10月—2022年6月的三轮债务置换结果来看,均未实现存量债务减少,而是通过借新还旧,改变存续债务结构。
“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轮债务置换是从2023年10月至今。”胡恒松说,重点是对12个重点省份进行隐性债务置换。2023年10月以来,各地合计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超1.5万亿元。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后,一系列政策陆续落地实施,中央层面的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政策总体延续了此前的化债思路和要求。
胡恒松提醒,债务置换有利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若不有效管控则存量债务规模可能会继续增大。
目前存续的隐性债务是由城投公司、地方国有企业甚至医院、高校形成的,实际融资成本很高。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对隐性债务进行置换,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拉长债券发行期限,优化债务结构,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付息压力,推动地方政府工作重心从化债化险转移到发展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不过,长期债务风险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在“轻装上阵”后,有可能会未能注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是进一步举债扩张,反而推升了政府部门债务杠杆率。
“在地方债务尤其是专项债领域,部分地区缺乏对项目的全周期考评,期限设置不合理,且投资项目盈利能力弱,资金回收周期长,政府在债务压力下借新债还旧债,进一步推高杠杆率。”胡恒松说。
城投公司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地方债务的风险管理和化解。胡恒松表示,根据最新研究,全国省级投融资平台转型评价榜单中,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其中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延续了去年较好的发展态势,在公司转型方面表现出色,仍保持在榜单前三。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去年省级榜单第六名上升至榜单前三。与去年相比,河南、北京、上海等地省级平台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转型效果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