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17 21:44:30 股吧网页版
能源供应有保障 助力群众温暖过冬
来源:人民网

  近期,随着气温降低,北方地区已陆续开始供暖。为确保民众温暖过冬,各地加强能源供应保障措施,全面提升能源稳产保供能力,织密温暖过冬的能源“保障网”。

  煤炭作为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在能源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9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1亿吨,同比增长4.4%,增速比8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煤炭供应相对充足。

  “今年度冬期间,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与夏季相当,较去年度冬负荷明显增长,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局部面临一定压力,如华北、华东、西南区域的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可能电力供应紧张,需采取需求侧响应措施。”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全国煤炭生产持续保持稳定,统调电厂存煤量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天数超过30天,处于历史同期高位。特别是东北地区,备冬储煤工作进展顺利,为冬季供暖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不断增强煤炭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将显著增强,生产能耗强度将逐步下降,储运结构将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将稳步提高。

  近期,全疆最长输煤廊道在呼图壁建成投产,项目建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煤炭安全、环保运输的同时,将至少降低10%以上的煤炭综合物流成本,减少尾气排放和扬尘污染,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860吨;山西省为保障全省154万户“煤改电”清洁取暖居民用户温暖过冬,电力部门通过保暖保供“日监测、周分析、实时预警”服务保障机制,对涉及保暖的配电站房、配变、开关等设备进行了全面排查治理,确保了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

  除煤炭之外,天然气资源也是我国冬季供暖的重要能源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较为充足,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了80亿立方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天然气产量则达到了183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13亿立方米,增长6.6%。

  “为确保迎峰度冬保供安全,必须进一步加大煤炭开采力度,同时加强电煤和天然气的采购工作。”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引导用户削峰填谷,优化电力供需平衡。在硬件建设方面,要加快电力、油气和管网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度,持续提升能源保供的硬实力。

  业内专家表示,为保障顺利温暖过冬,能源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天然气生产供应力度,充分发挥储气库、液化天然气(LNG)储罐等调峰资源的作用,同时利用好“全国一张网”的优势,夯实能源保供的“底气”。

  针对冬季用气高峰,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同时拓宽进口渠道,确保多元化供应。特别是针对北方地区,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应急储备体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和供应紧张情况。

  在煤炭和油气供暖的传统模式下,清洁能源的崛起也为冬季供暖带来了新的选择。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达到了2.1亿千瓦,同比增长21%,占电力新增装机的86%。清洁能源在供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我国能源保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能源保供的大棋盘上,煤炭、油气与清洁能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协同作战。”业内专家表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多能互补、协调发展。

  2017年,我国启动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此后,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治理。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该市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有效降低了能源取暖成本,促进能源低碳转型升级。

  “清洁能源供暖的推广不仅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有效降低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上述专家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供暖将成为更多地区的首选供暖方式。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同时,要加强隐患排查工作,做好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坚决守住安全生产的底线。”上述专家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