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整体呈现调整走势,这与钱研君在上周周记中的猜测一致。目前中小盘个股估值整体偏高,大盘股大部分则处于合理区间,加上国庆前后成交量急速放大,这种情况下,大盘继续向上强攻的难度非常大。
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低估买入的机会,那么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寻找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向上、行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的赛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甜味剂(代糖)行业的基本面情况和投资逻辑。
代糖行业的基本情况
从定义上讲,代糖是指用于替代蔗糖等传统糖类物质,以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根据制备方式,代糖大致可分为人工代糖和天然代糖两大类。人工代糖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从不同的原料中制得,而天然代糖则是直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所得。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代糖行业的上游包括植物、化工品、酶制剂等原材料;中游则是各种类型的代糖产品;下游应用则涵盖了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图片来源:截图自东北证券研报
喜好甜味是人类长期的基因选择结果,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糖类物质是食品饮料甜味的主要来源,能通过味觉神经给与摄入者快感和补充身体能量,并且具备上瘾属性,受到消费者的大力追捧。但糖类物质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龋齿、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有悖于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且糖尿病等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糖类物质的摄入,不得已面临口味与健康的两难选择。
而不同于葡萄糖、蔗糖等天然糖类,代糖参与人体代谢的程度较低或甚至不参与人体代谢,因此食用代糖所带来的热量很低,而且代糖的升糖指数相对于蔗糖较低,整体符合消费者对于低糖、零糖的追求,并快速发展成为了糖类物质的替代品。
人工代糖方面,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相对更优,其中三氯蔗糖是以蔗糖为原料所生产,带有一定“天然”属性,并且具备较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口味与蔗糖相近,因此从自身特性上来说可作为推广发展的优异标的。
天然代糖方面,近年来以赤藓糖醇、阿洛酮糖为代表的新一代代糖正快速崛起。不同代糖优劣各异,复配使用为常见的应用方式,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是目前饮料产品中较为流行的复配方式。
减糖大势所趋,空间远未见顶
从投资角度来看,代糖行业具有三大关注点:需求端无忧+政策支持+成本端改善。
先来看需求端,代糖下游应用广泛,饮料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饮料行业在我国甜味剂市场的应用占据了半壁江山,占比高达51%。
受益于社会健康意识的持续提升,居民减糖诉求不断提升,带动无糖饮料市场快速增长。根据艾媒咨询,2015年以来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由201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约570.5亿元,复合增速高达43.2%。
与我国庞大的饮料消费市场相比,无糖饮料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根据东北证券测算,我国无糖饮料渗透率2015年以来快速提升,由不足0.1%提升至2023年的2.6%,但在终端市场的占比依然较小。
除了饮料,代糖在食品、医药、日化等多个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
在食品工业领域,代糖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类糕点和糖果,例如木糖醇口香糖。
在医药领域,代糖可以作为药物涂层的一部分,不仅提升了药物的可接受性,还有助于患者更顺畅地进行治疗。
在日化产品领域,代糖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它在牙膏和口腔护理液中的应用,在为消费者带来了清新的体验的同时还对维护口腔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来看政策端,减糖政策陆续出台,我国逐渐加大食糖消费限制。
2019年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2022年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今年的《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进一步强调了减糖行动。
最后来看成本端,今年以来,代糖生产商的原料成本下降,行业盈利能力将逐渐提升。
在2020年全球通胀的大环境下,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导致玉米淀粉等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整个行业普遍承受着成本压力。然而,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逐渐步入下行通道,玉米、淀粉等主要原料的价格也出现了回落,这使得行业成本有所下降,预计行业的盈利能力将逐步得到改善。
▲图片来源:截图自东北证券研报
免责声明:道达研选是从行业前瞻去挖掘价值信息,整合最热研报主要观点,文章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涉及操作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风险提示:1、食品安全问题;2、原材料价格波动;3、市场竞争加剧;4、出口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