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存量政策加码加力,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企业、消费者、投资者信心改善明显。当前,各方对于今年经济可以实现目标的预期趋向一致,发展的信心和劲头进一步提振。
观中国经济之“形”态,“稳”和“进”依然是主基调。一方面,稳的基础更坚实。10月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指标上扬,工业、投资等指标总体平稳,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另一方面,进的动能在增强。高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领先整体水平。
细节之处见真章。从工业细分数据看,新动能加快成长,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10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8.6%和13.2%。越是高科技、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越是向好,智能设备、绿色产品生产持续高速增长。
观中国经济之“势”头,新一轮政策发力的变化是关键。9月下旬,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出方式和节奏与以往有所不同,体现为更加注重多部门协同、更加注重疏通堵点。
各部门的政策协同明显增多。比如,央行和财政部建立了联合工作组,创新了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货币与财政政策取向更加一致;央行与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实现政策联动,通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等方式,既增强了金融稳定性和市场信心,也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中国证监会和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拓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渠道,将外国自然人纳入外国投资者范畴,放宽外国投资者的资产要求,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门槛,推动了高水平对外开放。
不同部门间的政策协同意味着联合集中发力,目的是疏通经济循环的堵点,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分析,增量政策主要着眼于提高经济循环的稳定性,降低系统性风险。如通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缓解了居民部门的现金流压力;通过注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缓解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压力。疏通各方资金堵点和压力,将有利于经济循环的通畅。
10月是增量政策推出后的第一个月,“两新”“两重”政策相关的汽车、家电、文化办公用品的销售大幅增长,水利、生态保护、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也在稳步回升。不难看出,政策成效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回升到景气区间。
市场信心的增强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投资和消费意愿,形成良性循环。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所说,只要有信心,企业愿意扩大投资和生产,消费者愿意消费,将有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