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消费可以提升实体部门整体收入,继而提升员工薪资收入,进一步内生性地促进消费增长,形成正向循环。
近期海外风险因素影响加剧,在二次通胀预期下美联储降息预期放缓,美联储中性利率预计将有所抬升。最新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未来降息路径将根据经济数据动态调整,或预示着此前降息的乐观预期需要有所修正。近期美债收益率上升至4.5%重要关口,美元走强,对外资的风险偏好影响较大,美元流向新兴经济体的步伐受到一定抑制,国内A股存在震荡整固的需求。
图为中美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比
笔者认为,12月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明年全国两会或将出台更多旨在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上市公司业绩修复的逻辑仍然成立,加上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基础较为牢固,股指中长期向上趋势不变。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聚焦化债,未来或着重扩大消费。2009年,中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加工贸易产业链中,金融危机下必须通过内需来弥补外需缺口,地方财政扩张的支点是“四万亿计划”和基建投资;2015年则是棚改货币化和房地产,而随着基建和地产体量逐渐饱和,未来具有更大扩张空间的是消费领域。只有建立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消费型经济体,才能够避免需求端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同时强大的内循环也能够不断促进国内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此前财政扩张的主要抓手是基建投资,但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变化,基建的边际效应递减,财政资金对基建投资撬动倍数从2012—2019年的7.1倍下降到了2022—2023年的4.9倍。而消费方面仍大有可为,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2022年中国的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3.44%,与欧、美、日等经济体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70%甚至80%以上的数据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转化经济增长模式的条件和必要性。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高净值群体快速崛起,全球体量最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地缘政治、贸易战、科技战等外部因素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必须建成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消费型经济体来抵消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扩大消费可以提升实体部门整体收入,继而提升员工薪资收入,进一步内生性地促进消费增长,形成正向循环。减税、消费券等财政支出则可以通过税收增长得到补充,发挥出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今年4月,新“国九条”正式发布。政策面对资本市场的定位由侧重融资属性转变为投融资属性并重,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对于投资属性的强化意味着未来资本市场将成为国家、社会、企业、居民进行资产配置的“大舞台”,因此,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中长线资金进入股市的制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企业业绩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红利。
对股市而言,促消费政策能够提振企业的需求端,从而扭转此前内需偏弱的态势,促进企业业绩预期的修复。因此,在未来财政转向扩大消费的预期下,上市公司业绩修复的预期较强,股指中长期上行的逻辑未变。
具体来看,在宏观氛围较为乐观的背景下,“困境反转”以及“估值弹性强”的中小盘股更容易受到交易资金的青睐。9月24日以来,本轮反弹行情的主要增量资金来自个人投资者以及融资资金,市场风格偏向中小盘成长股。因此,该阶段IM与IC较为强势,近期IM与IC冲高后有所回落。随着估值端的修复,未来市场逻辑将由一致预期下估值修复转为政策落地生效后业绩兑现。从行业板块来看,餐饮住宿、旅游文娱等可选消费领域将受到明显提振。(作者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编号Z001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