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起,万物收,又是一年丰收季。9月22日,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神州大地,稻菽金黄,瓜果飘香……丰收是金秋最美的底色。不过,也有气象灾害和价格过低困扰着农民。然而,通过“保险+期货”,农民可以在丰收时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能够有效解决“丰产难丰收”的问题。
豆荚随风摇期货稳收益
记者乔林生邬梦雯
眼下,秋意渐浓,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原本绿油油的大豆田被渲染成一片金黄,饱满的豆荚在秋风中轻轻晃动,每一颗豆子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农民的希望。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东北三省一区处于新季大豆收获与集中上市期。由于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农户田间管理到位,国产大豆将迎来丰收年。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国产大豆将连续第3年突破2000万吨。
“想让农户既要‘种好地’,又要‘卖好粮’,离不开大豆期货、期权市场的帮忙。”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唐启军告诉记者,当前正值国家大力发展大豆产业的重要时期,大豆产业出现新变化,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而应对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升国产大豆自身竞争力,拓展市场多元化经营渠道,延伸大豆产业链。在此过程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尤为重要。
随着“保险+期货”模式的推进,东北地区大豆种植户享受到了金融工具带来的红利。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五农场农户柯建国去年种了600亩大豆,其中300亩参加了收入保险,最终获得理赔5600元。“我感觉项目很好。我们不害怕大豆价格下跌了,收入更有保障了。”他说。
柯建国所参加的收入保险项目是去年大商所为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积极性、保障大豆种植基本收益推出的“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在“保险+期货”为农户提供收入保险的基础上,引入银行和龙头企业,为大豆种植者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保护,而收入险保单就是该模式最核心的一环。
当下,新季大豆产量备受关注。据黑龙江省嫩江市鑫乐成粮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铁成介绍,今年风调雨顺,大豆将迎来丰收,产量预计在350斤/亩,但丰产之下价格可能走低,预计在2.15元/斤。
有了“保险+期货”项目,“丰产难丰收”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可以说,“保险+期货”已经成为保价增收的新方式,通过将保险和期货两个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助力农户规避市场风险、稳定收入预期。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关注期货市场、参与期货市场。
老周是海伦市东林乡的农户,他今年扩种了大豆,规模增至500多亩。他满心期待着即将到来的秋收,同时挂念着这些大豆能否为他带来丰厚的回报。近年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价格波动较为频繁,而为了规避这个问题,老周开始了解期货这个金融市场。他表示,自己之前对期货一无所知,而看到周围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国营农场以及大型油厂等都开始采用“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点价等新型工具来抵御价格波动和经营风险时,他也在别人的鼓励下,来探索这个全新的领域。
据了解,为帮助国内粮食主产区农户接受期货等金融工具、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让他们学会利用期货工具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大商所为代表的国内商品期货交易所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支持期货公司等机构对种粮农户进行培训,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与讲解期货知识。
期货市场为大豆种植户提供了一双“慧眼”和一层“保护罩”,让他们在市场的风雨中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稳。有了期货市场的助力,大豆种植户的增收之路更加宽广和坚实。
苹果“俏”枝头果农有奔头
记者吕双梅
9月的果园,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好似一个个红灯笼。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一位老农提着一篮刚采摘的苹果,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近年来,白水县果农积极采用科学种植技术,以苹果期货交割品为标准,严格把控品质。白水苹果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小小苹果托起果农“致富梦”。白水县好阳光果蔬合作社果农樊明华今年种了25亩苹果,主要栽植的品种有“瑞阳”“瑞雪”“瑞香红”。“今年风调雨顺,苹果长势良好,我们家亩产能达到6500斤,按照预期3元一斤的价格计算,一亩苹果的收入就有1.95万元,全年收入能达到48万元。”他高兴地说。
白水县是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也是全国有名的“中国苹果之乡”。全县耕地面积72万亩,苹果种植面积55万亩,苹果是果农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白水县委、县政府重视苹果产业发展,把苹果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白水苹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白水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在政策上,免费提供新品种树苗,免费提供有机肥,另外拨付专项资金,由果业中心牵头对病虫害统防统治。果农栽植苹果少了后顾之忧。
樊明华所在的白水县林皋镇,苹果种植面积4.5万亩,其中今年新增苹果种植面积1500亩。整体来说,今年当地苹果产量高于往年5%,经标准化管理,苹果商品率提高10%。
提及苹果“保险+期货”,樊明华显得有些兴奋。“去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与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每亩交了280元的保费,最终,每亩赔付了1119.75元。参保的25亩苹果,共计赔付28408元。”樊明华笑得合不拢嘴。
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石原村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文峰告诉记者,他主要经营苹果冷库,今年种植了5亩苹果试验田,收成还可以,早期果现在卖价5元一斤,比普通的苹果每斤贵出一元多。种植的两亩多早期果,大概能卖4万元。再加上晚熟苹果,今年收入应该不错。“我的愿望是扩大苹果试验田规模,搞成一两百亩。”尚文峰说。
小小苹果成为产地果农增收致富的“幸福果”,苹果产业也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
看花生米如何变成“黄金粒”
首席记者韩乐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一粒粒花生带来大大的能量,承载的不仅有香香的味道,还有生活的喜悦。
眼下正值花生收获期。这几天,在新乡市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花生试验田里,一眼青翠望不到边。丰收的场景不仅吸引了中国农科院和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前来实地测产,也吸引了益海、中粮等粮油企业前来调研考察。
“这段时间最为忙碌,园区接了一波又一波的调研团,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成根说着,拔起一株花生苗,一串串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掰开花生壳,红皮白果,颜色鲜亮。胡成根激动地说:“今年高油酸花生果真是喜人呐!”
花生是河南省第一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河南省花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尤其是高油酸花生产业化发展迅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沙地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通透性好,非常适合花生种植,当地有60多万亩花生生产田。
“这里主要种植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93号’,油酸含量达80.6%,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原种、统一收购,收购价比市场普通花生一斤高两毛,每亩可增产30斤,这样算下来,一亩地就增收了200元。”胡成根表示,通过与农科院合作,延津县成功试种了“豫花93号”,亩产超过400公斤,远高于之前的品种。
“高油酸花生主要用作油料,具有病害少、易管理、产量高、耐储存、出油率高、油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胡成根告诉记者,今年虽遭遇了涝灾,但高油酸品种配合精准调控技术,花生生长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仍能保持高产稳产局面。
“今年豫北地区花生长势跟去年一样好,基本未受天气因素影响,可以说丰收在望。”河南万粮种业柳存旺表示,目前豫北地区有少量春播花生上市,当地收购商热情较高,外地客商购买力加强,市场供不应求。
据柳存旺介绍,今年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包括良种补贴、免费发放农资等,农户切实感受到了好处。“花生属于经济作物,收益相对高一些,来年种植面积不会减少。”柳存旺说。
对此,胡成根也表示,今年延津县能种花生的地方基本都种了花生。在政府的支持下,延津县石婆固镇许多地块儿推进了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用地埋管灌溉系统,农户只需刷卡按按钮,便可实现水源灌溉。此外,延津县地势平坦,适合大面积机械收割。
当地政府还给予花生种植一定补贴。例如,花生集群的项目,第一年的补贴已经到位,胡成根也享受到了这部分福利。此外,政府积极邀请专家为农户种植花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包括种植技术、管理、育种等内容,让农户学会科学种植、精准管理。
“现在有不少收花生秧的,一亩地给50元。农户把花生从地里一拔,晾个三四天,花生秧一干,把花生果一摘,等于收完花生白得50元/亩。花生收完后,还能享受免费犁地,这对农户来讲也是件好事。”胡成根如是说。
不仅如此,胡成根激动地告诉记者,当花生插上了金融的翅膀,花生米也摇身变成了“黄金粒”。“作为一道中间环节,我们也是靠种植、靠农户‘吃饭’,我们和农户是鱼水关系。”胡成根告诉记者,去年花生价格偏高,他们在永安期货的指导下,参与了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期货交割。
“当花生掉价没人敢收的时候,我们还一直在收,收的价格也相对坚挺,农户直接或间接得到了实惠,我们也通过交割获得了一定收益。”胡成根感慨地说,正是有了金融工具的保护,种植大户才能种得更安心。
“期货对农户来讲,门槛儿还是偏高。花生期货上市之后,我们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慢慢接触上。”胡成根笑着说,回头还得再学习学习“保险+期货”,看能不能掌握这项新技能。
谈及来年的期望,胡成根表示,高油酸这个品种在国外售价很高,希望可以加大力度通过补贴的方式推广开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希望来年是一个丰收年,农户能有一个好收成。
“保险+期货”缓解玉米种植户靠天吃饭难题
记者郑泉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站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的田垄上四下望去,低垂的云脚下除了那一线蓝天外,尽是风中摇曳的金黄色玉米穗儿。
“等天儿再好点,就能收了!你看,这是我们的大型进口联合收割机,比过去那种‘下棒子’强多了,玉米的收割效率和品质都有保证得多!”富锦市剑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付君指着一旁的绿色“大家伙”兴奋地说。
走出玉米田,付君弯下腰用玉米叶子蹭了蹭鞋上的泥。他说,黑龙江是我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去年玉米产量为4379万吨,今年黑龙江东部出现了近年来少遇的低温多雨天气,对玉米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种在地下,收在天上。近年来,国家在农业上的硬件投入逐渐加大,河道治理、堤坝维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都对农户以及相关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天气这个不可抗力仍然存在。随着“保险+期货”项目的开展,农户靠天吃饭的难题有了一定缓解。
丰满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辽宁省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该合作社理事长吴艳良告诉记者,2019年他就参与了玉米“保险+期货”项目,那年他种了3400亩地,一亩地投保了90元,结果遭遇全省普遍减产30%,最后得到赔付102万元。“‘保险+期货’这样的好事,我想年年都参与!”吴艳良感慨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白奎镇三道村的曹成是当地的玉米种植户。据他介绍,三道村有5200多亩地,种植户有十几家,基本种玉米。当记者向他提起玉米“保险+期货”,曹成明显来了兴趣。“你说的那个玉米‘保险+期货’如果绝产了真的能赔偿吗?我们这儿的农户还都不了解,希望能赶快推广,给我们种植户多一些保障!”
“期货规避了粮食价格波动风险,让农户在粮食销售方面心里更有底儿。‘保险+期货’项目将生产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不仅增强了农业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让农户在播种时就能看到收获后的托底收入,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了‘保险+期货’项目,不管是不是‘丰产’,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丰收’。”付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