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21 17:54:00 股吧网页版
刘世锦、蔡昉、王一鸣最新发声
来源:证券时报

  新旧动能转换期宏观政策如何着力?

  9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题为“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经济转型面临四个“前所未有”,宏观政策一方面要做好预期管理,保持大家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统筹考虑节奏性和持续性,稳中求进。在同日举行的2024年第三季度论坛上,与会专家还对“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新旧动能转换面临四个“前所未有”

  报告指出,本轮新旧动能转换面临四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超大经济体转型、前所未有的超大体量房地产市场下行期转型、前所未有的人口与社会转型中的经济转型、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逆全球化”组合叠加背景下的转型。

  报告指出,四个“前所未有”意味着本轮经济转型升级过程将会呈现复杂性、波折性和漫长性。因此,首先要做好预期管理。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稳步的过程,居民、企业和政府的预期要进一步与此对标,不悲观不急躁。报告认为,考虑到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充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要对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保持信心。

  同时,政策需要统筹考虑节奏性和持续性,稳中求进。不能盲目一次性打光子弹,也不能简单“挤牙膏”,将政策空间耗尽。

  报告认为,迈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结构转型需要特别关注存量和增量的联动问题,统筹考虑存量和增量市场。目前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多关注增量市场,对存量市场问题解决不足。

  其次,要着力完善与高质量发展激励相容的地方政府运行机制。通过政府机构改革,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权责进一步清晰化,但地方政府的思路和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地方政府往往用旧有手段处理新问题,并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报告指出,财政收支矛盾和债务是限制地方政府行动空间的重要因素。未来要防止政府发力过度,也要做好托底,防止力不从心。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强化逆周期政策兜底,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红利,加快推动经济运行模式转轨和地方政府激励机制重塑。

刘世锦:建议未来两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

  报告发布当天,CMF还举行了2024年第三季度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指出,要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

  刘世锦认为,要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以财政政策为主,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产生扩消费、稳增长、防风险的综合效应。

  刘世锦建议,以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主筹措资金,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其中,刺激计划应重点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并从两大重点领域着手:

  一是大力度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

  二是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

  此外,对于当前有关宽松政策的讨论,刘世锦指出,不宜简单仿效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原因在于,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在宏观政策作用上有所区别。

  刘世锦表示,发达经济体是成熟经济体,处在低速增长期,是一种维持性折旧性增长,新增长潜能很少,宏观政策的变动往往能够决定经济增长的整体走向。当前中国仍处于中速增长阶段,在高速和中速增长阶段,宏观政策重要性在于保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稳定和平衡。

政策着力点转向家庭部门

  会上多位专家提到,当前经济运行的一大堵点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如何更高地提振需求?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建议,政策施力和瞄准对象要从投资者和企业转向家庭。

  蔡昉指出,过去两三年对家庭部门的短期补贴政策,应该转变为长效机制。原因在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双常态”叠加的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口发展新常态,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下,未来居民消费意愿的抑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长期因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则建议,要采取措施释放消费潜力,特别是服务消费。其中最重要的是放宽市场准入,满足中高收入群体多样化消费需求。王一鸣表示,近期商务部等三部门公布的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的通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改革开放信号。

  对于房地产市场,王一鸣则表示,在供给端要落实“保交楼”,特别是推进落实白名单项目,通过贷款的实质规范和尽职免责指引,消除银行顾虑。同时,把企业风险和项目风险适当隔离,有利于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需求端则主要是存量房收购,现在已有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具,未来规范收购价格评估、推动再贷款政策落地见效,更好解决存量房贷和增量房贷利差等问题,都会对稳定房地产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