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1日讯 9月20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上海陆家嘴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24上海全球资产管理年会”在陆家嘴成功召开。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在下午“全球资管如何做好金融大文章”的会议主题上,发表了“全球资管行业趋势和机构化能力建设实践”的主旨演讲。
马奔表示,从2013年到2021年,全球资管行业管理规模从63万亿美元增至125万亿美元。在经历2022年由于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管理规模回撤之后,全球资管行业管理规模在2023年再次回到了120万亿美元上方。 同时,全球资管行业正呈现五大结构性变化,一是被动业务的增速持续超过主动;二是另类投资业务崛起,2023年另类投资业务的行业收入已经占到全球资管行业收入的47%;三是持续的产品创新,如主动ETF、模拟组合和OCIO等创新业务类型规模不断增长;四是资金流入来源的进一步全球化,美国和欧盟以外地区的资管资金净流入已经占到了全球的45%;五是技术革新和人工智能的加速应用,全球资管公司科技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7%。
此外,马奔表示,另类资管业务管理规模在过去20年间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680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3.7万亿美元,同时2023年管理规模是2013年管理规模的3.8倍。另类资管业务从私募股权向房地产、基础设施、私募债权的多元化发展,高净值客户增配另类资产是核心驱动要素。为了应对这一趋势,传统资管公司正在积极通过并购建立另类资管能力,为客户提供横跨传统资管和另类资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创新的资管产品载体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比如,截至2023年底,全球主动ETF管理规模达到7390亿美元,已成为主流投资品种之一。此外,围绕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配置需求,模拟组合业务和OICO业务类型的解决方案业务规模也在持续增长。
回到中国,资管新规驱动的结构化转型推动整个行业走向健康良性的增长轨道,行业的普惠性和影响力也大幅提升。比如,相比2016年,中国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翻了3倍,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数量翻了4倍。中国资管行业的总体管理规模从2019-2024年实现了穿越周期的持续增长,在2024上半年达到约150万亿元人民币的管理规模。
麦肯锡认为,与全球领先资管公司相比,中国资管公司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收入指标上,更体现在机构化能力上。因此,麦肯锡建议,中国资管公司应该围绕四大前台业务能力(平台化、工业化、数智化的投研平台;战略合作伙伴导向的零售渠道分销能力;分群分层的体系化机构业务能力;客需导向的产品管理能力)和四大中台赋能能力(战略导向的人才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数据驱动,高度协同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业务价值导向的资管科技和数据智能应用能力;合规内控管理能力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逐步提升机构化能力水平。
在以上八大机构化能力中,马奔特别提到“一以贯之、知行合一”的投资理念下,围绕权益、固定收益、多资产和另类投资的不同特点建立平台化、工业化投研体系的重要性;如何围绕不同渠道客户和机构客户客群的差异化需求,建立起战略客户服务体系,加强投产销联动和客户赋能;如何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高层领导力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破局资管公司的人才瓶颈。
此外,马奔还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资管公司的意义。全球领先的资管公司正在将生成式AI应用于研究效率提升、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合规管理等多个方面。除了生成式AI,分析式AI对于赋能投资决策有重大应用意义,但是仅仅依托量化投资团队和科技数据团队的实验室无法做到AI对于公司投研的规模化赋能。根据麦肯锡的经验,要让AI对投资决策真正产生业务价值,必须将其嵌入核心投研环节,并推动投资经理和数据科学家,AI+HI的良性互动和迭代,真正建立起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一代投研管理体系。
最后,马奔表示,中国资管公司要实现从国内领先到全球一流的跨越,需要韬光养晦,完善机构化能力,建立可持续的增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