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伦北京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杰指出,自互联网普及以来,网络沉迷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在探讨如何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这一挑战。而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每当一种新的科技出现时,社会往往都会有两种对立的态度:一种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充满悲观主义;另一种则认为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失,可谓盲目乐观。这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可取。
沈杰指出,对于“沉迷”和“网瘾”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无公认的标准。但成人社会往往容易把网络沉迷视为一种毒素,认为它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沈杰指出,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的“沉迷”可能并非全然负面。
“有时候,对一个事物的兴趣是我们深入研究、热爱,甚至发明创造很重要的根源和动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肯定都是非常上瘾的。”沈杰提出,这种瘾实际上是积极的,能够激发孩子对事物的浓厚兴趣,甚至成为一些发明创造的动力。因此,在他看来,关键在于如何引导青少年将这种“沉迷”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而不是让其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关系。
同时,针对网络成瘾,沈杰也引用多项调查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已接近2亿人,而有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0%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问题,也就是大约2000万人。但在沈杰看来,现有的调查方法、测量工具和评估标准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可能都有问题。此外,他指出,现有数据并未区分轻度、中度和重度成瘾者,也没有明确区分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成瘾程度。
沈杰认为,许多教育者在面对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时,采取的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方式,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如果青少年确实存在需要帮助的情况,专业的干预机构应提供更具人文关怀和专业性的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将孩子与互联网隔离一段时间。
在谈到如何应对网络沉迷问题时,沈杰特别强调了自主性和自决力的培养。他认为,青少年的自主性是解决网络沉迷问题的关键。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青少年可以形成自主决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自律自己的网络使用行为。
在分析过程中,沈杰介绍,所谓“Z世代”,是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人,也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相比于前几代人,“Z世代”在面对网络时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因此,沈杰认为,这一代人的自主性和自决力是解除网络成瘾的最佳“药方”。
他进一步指出,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互联网本身,而在于社会是否能为青少年提供足够丰富和有意义的现实生活内容。如果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对青少年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自然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此外,网络环境的内容也应与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若网络中充斥着不可告人的内容,互联网的吸引力终将减弱,甚至会被其他形式的娱乐或教育所取代。
此外,沈杰还指出,年轻一代通常在技术掌握方面具有超越上一代的优势,这种“代际文化反哺”现象在互联网领域尤为明显。例如,许多成年人在使用电子设备时的熟练程度往往不如青少年,而这种现象反映了年轻一代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天赋和优势。
最后,沈杰强调,互联网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应该通过促进青少年的自主性,照亮互联网的“黑暗面”,帮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找到积极方向。唯其如此,网络沉迷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