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吧首页 > > 正文
  •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07 18:59:42 股吧网页版
半导体材料穿越周期!科创板龙头《硬科硬客》共论五大焦点话题
来源:央广资本眼

  半导体行业回暖体感如何?如何应对和跨越周期?全球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影响几何?自主可控是否有时间表?期待哪些政策支持?

  近日,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发布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长19%至6270亿美元。同时,WSTS对于最新的全球半导体市场预测,强调了2024年和2025年的强劲增长预期。整体来看,半导体行业整体呈现复苏状态。从地区来看,美洲和亚太地区将引领复苏,预计增长率分别为38.9%和17.5%。

  《沪市汇·硬科硬客》第二季首期节目“半导体材料穿越周期”录制并上线。四家科创板半导体材料龙头企业聚焦行业热点话题,深入研判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现状,洞察全球竞争态势,探寻产业穿越周期路径。

  参与录制的嘉宾包括中船特气总经理孟祥军、有研硅总经理张果虎、德邦科技总经理陈田安、艾森股份总经理向文胜。中信建投投行委化工与材料行业组负责人陈龙飞担任主导嘉宾。

  “科创尖端、硬客前瞻”!《沪市汇·硬科硬客》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央广资本眼”共同打造的、高度融媒体的高端访谈栏目,栏目旨在为“硬科技”发展标志性灵魂人物构建深度交流的空间,让创业科学家、企业家进行经验总结、路径复盘、行业展望以及建言献策,进一步引领、助力科创板产业链生态不断完善,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半导体行业回暖体感如何?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半导体产业出现供应过剩现象,市场陷入低迷。

  “我们注意到,从2023年的下半年开始,主要晶圆厂的稼动率在复苏了,2024年复苏的情况应该是更进一步地转好,这也就带动了整个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复苏。”陈龙飞表示。

中信建投投行委化工与材料行业组负责人陈龙飞

  而相关权威数据印证了上述观点。

  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全球半导体收入达到了1377亿美元,同比增长15.2%。这一增长趋势在二季度得到了延续,WSTS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149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这显示出市场整体已初步呈现复苏态势。

  陈龙飞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具体到现场的科创板半导体材料龙头企业,对于行业复苏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感受?

  孟祥军亦用一系列数据表达了中船特气的感受。

  中船特气2023年在集成电路行业销售9亿元,2024年预计将同比增长。2024年境内主要的集成电路工厂稼动率90%以上,高于2023年,原本受制于贸易摩擦停滞的Fab厂,经过技术调整,已经开始重新建设。境外区域重点厂商在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均有新建厂。

  “2024年1-3季度同比增长了15%,单论三季度实际上是增长了17.5%。”孟祥军表示。

中船特气总经理孟祥军

  有研硅张果虎认同“复苏”的说法,表示市场感受良好,全球仍在恢复期。

  “半导体行业实际上是从2022年的四季度开始进行调整的,在这之前市场非常好,2023年全年是一个调整期。”张果虎表示,2024年的二季度、三季度,国家出台了诸多刺激政策,所以整体上感受市场是不错的。

  张果虎介绍,以8英寸硅片为例,受益于国内市场的增长,有研硅的出货量连续两年均在增长,2024年更为突出。全球来看仍还在恢复期,2025年下半年应该整体向好了。

有研硅总经理张果虎

  “我们已经看到市场的积极变化。”陈田安介绍,德邦科技2024年前三季度在半导体板块的业务势头强劲,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率超三成,整体高于市场增速。

  陈田安进一步解释,增长主要源于三个因素,第一是稼动率的复苏,第二是国产替代带来的机遇,第三就是AI芯片的爆发性的增长和需求。

德邦科技总经理陈田安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12亿元,同比上升25.96%,经营状况稳健,并有望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复苏中受益。”向文胜表示,艾森股份的增长首先来自整个行业的复苏,此外就是一些新产品开始逐步放量。

  据悉,艾森股份自主开发的正性PSPI产品,已获得晶圆头部企业的首笔订单,此为这类产品的首个国产化材料订单,具有里程碑意义。

  向文胜表示,这一订单不仅证明了公司的技术实力,也反映了半导体市场对高质量材料的强劲需求。

艾森股份总经理向文胜

  如何应对和跨越周期?

  半导体行业是一个兼具成长性和周期性的行业,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创新、资本投资、库存周期等。

  “随着下游需求的复苏以及国产替代的大趋势下,半导体材料行业整体向好且具有成长性。”陈龙飞表示,周期性也是产业一个明显的特点,企业该如何应对行业周期并实现跨越?

  孟祥军表示,每个行业都会面临周期性调整,企业领导者需要考虑的是面对行业调整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或攻或守。中船特气利用每一次半导体行业调整时间,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行业影响力、产业控制力。

  “像2008年、2009年,公司停产了半年,只能修炼内功。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就是那时候开始做出来的。”孟祥军介绍。

  “市场的周期我们是不能解决的,那我们只能拥抱它。”孟祥军强调,在市场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竞争力提升了,核心价值提升了,不用管周期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张果虎表示,对于半导体这一具有周期性的产业,有研硅有预判也有预案,靠经营、靠创新、靠未来的规划去解决周期问题。

  首先就是加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以期成本消耗更低,更有竞争力。

  其次,解决进口替代的问题,包括12吋硅片,也是未来成长的空间。

  第三,要坚定地走出去,产品和技术要参与全球竞争。有研硅未来也会在全球布局。

  德邦科技应对周期则有三个策略。

  陈田安表示,第一就是坚持长期的投入,材料上要有创新,要有突破;第二是充分利用国产替代以及国家的战略需求机遇;第三,把产品渗透到下游的二级封装、智能终端的封装,以及屏显、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的封装。

  在向文胜看来,如果企业的产品过于单一,等于跟周期同频共振,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如果从一类产品往其他产品和应用去做拓展,或可以扛住周期的影响。

  向文胜介绍,从成立至今14年,虽然行业一直有周期,但艾森股份一直盈利从未亏损过。

  “我相信一方面是因为稳健性,另外就是我们产品的布局不光看眼前,还要看未来,你要知道后续哪一类产品会成为主流,提前3到5年就要做布局,等到那个周期真正来的时候,你就跟上了。”向文胜表示。

  陈龙飞总结认为,总体来看,扛住周期就是三个“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不断地去加强技术的创新,不断地丰富产品矩阵,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和新的应用领域。

  全球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影响几何?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需求带动全球产能中心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如何评估这一趋势对国内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吸引着新投资的加入。预计在2025年产量将进一步提升,进而拉动半导体材料需求量的增长。”孟祥军表示。

  孟祥军进一步强调,中国半导体市场近些年成长的速度很快,其中,材料支撑了未来行业的基本需求,这个趋势是确定的,也是必须的。

  之于中船特气,将继续加快提高产品国际市场覆盖率、市场占有率,提供更多品类更先进制程服务能力,让“派瑞”品牌叫响全球。

  “我们国家这么多年,在全球占到30%的半导体消费,实际上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未来发展最巨大的一个优势。”张果虎如是断言。

  张果虎表示,因为市场决定我们未来的科技创新,决定我们的投入,这个势头会保持下去,确定性是比较强的。从市场这一端,国内的需求会保持稳定的增长。

  “这一趋势对于国内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陈田安对于“中心转移”做了肯定的预言。

  陈田安表示,在集成电路整个产业链里,封测规模是最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有相当的比重的。同时,集成电路的封测现在处于一个向先进封装发展的过渡期,我们国家没有落后太多,大家起点差不多。要抓住“中心转移”的机遇,创造出自己的先进封装市场,以此来发展集成电路的封装,包括设备和材料。

  向文胜则认为,“中心转移”将加速一系列的产业发展进程。

  “随着产能的转移和产业链的完善,国内半导体材料产业将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快速增长。”向文胜表示,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国内半导体材料企业正逐步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国产替代。产能转移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提升国内半导体材料产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之于封测部分,向文胜认为,先进封装的部分将会变成我们后续的一个突破点,会成为国内企业未来的一大竞争利器。

  如何突破“卡脖子”实现自主可控?

  现场探讨中,关于“卡脖子”问题仍然是一个焦点。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哪些环节还是处于被“卡脖子”的状态?目前突破的进度怎样?四位嘉宾一一回应了市场关切。

  “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原因,下游客户积极推动供应链国产化,目前国产化率已有大幅度提升,电子特气的国产化率达百分之五六十以上。”中船特气孟祥军表示。

  孟祥军表示,仍存在的“卡脖子”产品主要集中在一些战略性资源产品和小众产品,比如同位素气体,例如氘气,Ge72和B13的同位素气体等,资源型产品例如氦气,氦气是一种稀有的战略资源,被广泛用于医疗和高科技行业,包括半导体和量子计算机。中国在未来几年仍将依赖于国外的氦气供应。

  至于硅片领域,有研硅张果虎认为,近年来,在政策和资本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半导体用8英寸和12英寸硅片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自主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张果虎表示,8英寸已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12英寸硅片与国外领先水平差距缩小,国内12英寸硅片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成熟制程,先进制程产品正在开发验证及应用推广阶段。

  “可能还有一些检测设备要进口,因为涉及诸多行业标准问题,我们最早用了人家的检测设备和行业标准。”张果虎介绍,但突破也非常快。所以未来全部国产化时间不会太长。

  在封装领域,先进材料的国产化之路还比较长。

  “目前,先进封装材料市场份额几乎完全被国外厂商占据,比如:用于倒装芯片封装的底部填充胶、应用于芯片的多维封装、叠加封装等高端封装工艺的DAF/CDAF、用于Lid框跟载板之间连接AD胶,以及高算力芯片散热用的芯片级导热界面材料(TIM1)。”陈田安表示。

  据陈田安介绍,针对上述“卡脖子”细分品类,德邦科技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国产替代进展,虽然市场市占率还不高,但也意味着未来替代的空间更大。

  陈田安认为,细分市场封装材料领域,要做到自主可控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要做好产品,第二就是上游原材料也要形成国产化,更重要的就是产品做出来以后下游的应用,三个环节都完善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自主可控。

  “我们在高端材料领域,国产化的比例目前还比较低。”向文胜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客户要做材料切换需要的时间非常长,因为会涉及客户的客户也要进行认证和许可;即便下决心去做切换,也会经历小批量、中等批量到大批量过程中的数据表现。

  “所以要有一些耐心,等待时机一个一个去突破,也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一旦有突破的时候,产品可拓展性就变得非常强。”向文胜表示,像晶圆领域的PSPI ,艾森股份从2017年就开始研发。核心材料要自己控制,自己研发、自己设计、自己生产。

  向文胜认为,中国在基础材料,在配套性方面,有很大机会完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因为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工业的基础,除中国之外,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机会。

  对相关政策有何期许有何建议?

  毫无疑问,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那么,对于半导体相关政策,作为科创板半导体材料龙头企业,还有哪些期待?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离不开应用,但矛盾的是,应用又会涉及到风险,国家层面能否有一些鼓励应用的顶层设计。”向文胜认为,鼓励应用,才有更多机会去暴露问题、不断迭代升级,大层面整体设计可以加快这个进程。

  向文胜同时表示,半导体行业面临诸多技术挑战,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也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协作。

  “我这里就提一点,就是人才培养,集成电路材料行业需要有很强的材料背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要求同时对工艺、应用、器件、封装等各领域均有了解。”陈田安建议,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半导体领域专业人才,支持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半导体领域人才。提供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半导体领域高端人才回国发展。

  张果虎认为,目前我国半导体硅片企业仍处于投资期、建设期、产能爬坡期,产品竞争能力不突出,叠加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强的特点,企业与国外大厂竞争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政策,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结束之后,对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继续支持。

  孟祥军表示,首先希望国家在税收、工资总额、资源及资本整合、新产品验证、产业政策供给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力度,推动半导体材料领域高质量发展。

  “同时提几点建议,第一,集成电路材料上市公司众多但不够强大,未来势必会走向并购和整合。引导整合并购需要给企业赋能;第二,电子特气领域同质化严重但仍有大量企业进入,能否设置准入门槛控制好下限;第三,希望行业协会、自媒体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孟祥军如是建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