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探讨如何以金融文化力量推动金融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浙商银行提出了设立“三分法”、建设“四个文化”、实施“五大工程”、“六大支柱”向善体系等,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
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要提升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对此,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浙商银行这几年一直在践行从社会价值视角重塑金融逻辑的“善本金融”,其内核与“五要五不”要求不谋而合。浙商银行坚持金融功能性为第一性,重点推进“善本金融”五个方面的创新探索,从实践探索中深切感受到这个方向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推进“正行向善”的文化养成;同时以落实“八个坚持”为根本遵循,积极推动并践行从社会价值维度全面重塑金融价值评价体系。
专家指出,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能在金融文化建设中找到症结。这折射出一些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专业人士的站位、格局、情怀有待提升。
基于这种现象,浙商银行提出设立“三分法”来重塑金融机构的价值评价体系:作为牌照机构,建立一套金融机构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作为投资主体,建立一套可持续性规模效益评价体系;作为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一套风险评价体系。这三方面构架起一家金融机构的三大评价维度。
“从根本改变对金融机构的价值评价体系,增加功能性权重,降低营利性权重,功能性第一位的金融机构才会成形,‘八个坚持’要求才能真正落实,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将全面开启。”陆建强表示。
同时,浙商银行着力建设“四个文化”,包括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对应了金融机构的定位与责任;以合规经营为底线的“合规文化”,体现了对风险、监管和市场的敬畏之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争先文化”,表达了金融机构应以诚信为根基培育市场竞争力;以价值共创为核心的“和谐文化”,体现了金融从业者的价值要以客户的成长来衡量。
另外,浙商银行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其中,“文化塑形工程”把党的领导作为重大政治原则,持续导正价值观;“文化植根工程”以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发展根基,不断增强“动力源”;“文化滋养工程”,以行歌行训、“浙银文化周”等文化标识活动,将浙银文化的内核成为员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循;“文化传扬工程”,通过做好对外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浙商银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文化绽放工程”,提出打响“年轻人喜欢的银行”“幸福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两大特色品牌,推动形成员工与企业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新局面。
浙商银行还构建起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浙银善标、善本信托、问责向善、员工向善“六大支柱”体系,把“善”的基因嵌入自身核心业务,从社会价值向度重塑金融逻辑。
目前,浙商银行正在大力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进一步聚焦“善本金融”和“智慧经营”两大主题,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回归初心本源。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指出,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要求精神内涵,建设能够助力银行业行稳致远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银行业要在行业树立金融为民的价值理念,弘扬以义取利的价值观;牢记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观;把握防控金融风险的永恒主题,践行依法合规的风险观。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金融强国”既要有金融体系硬实力,也要有金融文化软实力。浙商银行在“善本金融”理念指导下,脚踏实地,真正走出了一条将银行发展与金融文化很好融合的路子,代表了金融机构探索的方向。
全国政协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认为,“善本金融”不仅是金融机构自身向善,还要努力营造一个向善的外部金融环境,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表示,在追求金融价值的同时,金融企业还需关注社会价值,通过文化建设来塑造行业的整体价值观。“善本金融”的理念核心在于金融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认为,新金融模式强调金融应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而“善本金融”的理念和实践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体现,其以价值观为导向,形成了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
专家们都表示,优秀的金融文化能塑造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正确价值观,产生内在激励和约束作用。以深厚的文化力量助推金融强国建设,让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