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吴起,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串联起了长江中下游的发展;隋唐时期,扬州因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而繁盛一时,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江南地区进入“运河时代”;南宋定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经济文化中心随着政治中心发生转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清时期,依托太湖流域蚕桑缫丝业的发展,苏州成为长江三角洲所在的江南地区的中心;近代以来,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跟随着国家加入WTO的脚步,已经成为我国对内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目前,长三角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对外开放最为积极、创新活力最为强大、区域联系最为紧密、历史文化最为相通的地区之一。
这片不到中国国土面积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24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23万亿元,经济态势稳中向好。
而今,长三角更将目光转向海外。早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当今的世界六大城市群是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东南部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相比于其他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城镇化率、居民富裕程度还有待提升,而提升的抓手在于科技创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工最细、生产网络覆盖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先进制造和新兴制造综合竞争力上领先全国,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扎实行动,也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同向发力。而银行作为企业最常对接的金融机构之一,近些年不断向实体经济,尤其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实体企业输送养分,为其成长助力。
其中,光大银行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较早开启了科技金融探索之路。据了解,光大银行将科技金融明确为公司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发文明确了“1+16+100”的科技金融专营化专业化组织体系。其中的“16”,即设立16家科技金融重点分行,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合肥、无锡、苏州、宁波、济南、武汉、长沙、西安、重庆、成都共16家分行,位于长三角区域的有7家。
由总行到分行的全面业务转型
近年来,光大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公司金融板块的新赛道,协同多部门,汇聚多资源,重点发力。目前,多措并举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截至2024年9月末,光大银行全行已合作科技型企业4万余户,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581.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10.45亿元。其中,长三角区域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896.91亿元,较年初增长183.90亿元,增速25.79%。
在分行层面,长三角地区的分行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科技金融业务进行了组织架构、绩效考核、工作模式等方面的调整,重点是放在了提升科技金融的考核占比、提升审批效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服务。
对照全行要求,光大银行无锡分行于2023年10月正式设立科创金融部二级部,负责制定对公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策略、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科创金融奖励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等。
光大银行宁波分行于今年4月1日正式成立科创金融事业部,在部门下设四个二级部,此后又设立7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并在信用审批部增设“科创企业信用评审中心”(二级部),负责组织分行科技型企业授信业务的审查审批工作,以加快科技金融业务审查审批,提升审批效率。
提升审批过程中科技要素占比
对银行来说,科技金融业务最大的挑战在于科技型企业在资产结构、经营风险、金融需求等方面与传统企业差异较大。传统上,商业银行一般偏好于选择支持成熟型企业,要求债务人设定偿债保证和信用增级措施。因为它与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基金不同,需要对存款人负责,避免金融风险外溢。
但实际上,大量中小科技型企业处于成长期甚至初创期,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特征,缺乏足够的实物抵押品,如果按照传统信贷审批标准,这些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有效金融需求就难以从银行得到充分满足。
鉴于现状,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重点在于如何快速、稳妥地调整完善经营管理思路,积极在客户识别、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等方面适应科技金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对此,光大银行不断优化授信审批授权及流程,适当下放业务审批权限,有效提升对科技型企业授信需求的敏捷响应。
比如,光大银行南京分行上半年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6.98%,这背后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在审批政策支持方面,南京分行针对科技型企业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坚持“即报即审”原则,同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风险补偿基金、银政担保、园区合作等模式开展风险补偿或担保融资,通过供应链融资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解决科技型企业授信担保难的问题;针对科创支行上报的授信业务,分行对于授信申请敞口在5000万元(含)以下流动资金性质的业务快速完成审批。
财务政策支持方面,南京分行针对科技型贷款业务,实施专项财务支持,对于科技金融客群客户开户和贷款投放均给予一定奖励,不断激发服务科技金融的积极性。
平衡“下沉”与“风控”
对于银行来说,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另一大挑战来源于风险管理。实际上,科技型企业的高风险特征与银行追求资金安全性、确定性的审慎风险偏好存在错位,特别是对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银行需要突破传统信贷理念,从看历史、看财报、看抵押担保,转变为看未来、看核心技术、看核心团队,与企业共同成长。
2024年上半年,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推出“人才贷”产品,将省内区级以上政府认定或引进的人才纳入准私人银行级别/私人银行级别客户认定范围,联动拓展对公科技金融业务。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往往以短期流贷为主,而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往往较长,技术的研发、转化有时会需要10年,甚至20年时间,这倒逼银行必须“长视”,对技术和行业发展有更强的理解和敏锐度。此外,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资产往往是大数据、知识产权、技术算法甚至运营能力等无形资产,因此银行与企业信用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传统银行授信风险评估手段有限,给科技金融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也带来了挑战。
对于这些科技金融的业务难点,光大银行制定了专门风险容忍与尽职免责制度,为业务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今年上半年,光大银行杭州分行根据总行下发的《中国光大银行科技型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结合分行业务实际情况,于2024年5月拟定下发了《中国光大银行杭州分行科技型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推动建立科技金融业务“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此外,多家分行也通过员工的培训,增强员工对科技型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了解。
实际上,以充分尽调为依托,光大银行科技型企业风险指标优于行业平均表现。2024年1-6月,光大银行科技金融重点客群累计逾期欠息率与专精特新客群逾期欠息率均不超过0.8%。
可以看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银行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机遇,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前提下,科技金融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优质的回报,同时,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也将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