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液压支架主体结构件重量可达20多吨,相当于3只成年霸王龙。我们通过大型变位机的应用,直接实现结构件的180度自由翻转和无死角焊接。”郑煤机智慧园区厂长朱红波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他们把这番操作叫霸王龙翻跟头。
在全球煤机行业首家“灯塔工厂”——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郑煤机)智慧园区厂房内,23条智能化生产线如钢铁巨龙般冷峻矗立,近200台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挥舞翻转、切割焊接。电光石火间,一个个工件锻造成型。
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代表,机器人产业有效拉动制造业迭代升级。制造变智造过程中,“大块头”煤矿机械制造产业,也上演着新版本的“大象起舞”。
大块头有大智慧
切割精度可达一根发丝粗细
2024年12月16日,车行至郑州市经南四路,远远就看到一排排高大的钢构厂房。“科技改变世界,智能引领未来”的巨大标语,在阳光下被蓝白建筑主体映衬得格外亮眼。
这里就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郑煤机的智慧园区,同时也是全球煤机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步入园区,一个个重达数十吨的液压支架主体结构件,在机器人的协作操运下,有序地完成切割、焊接、翻转、搬运,组装完成后运往全球各地。机器人的应用,几乎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一些高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如精密焊接、重载装配等都由机器人完成。”朱红波向记者介绍,目前园区23条智能化生产线,一共配备了近200台机器人,分布在各个生产线上,大显身手,破解难题。
朱红波举例,此前大型液压主体结构件的焊接,往往需要工人爬到工件上,甚至是蹲着趴着焊接,劳动强度大不说,生产效率也低下,一度成为园区生产进度的瓶颈工序。引进大型变位机之后,20吨重的结构件轻松实现180度的自由翻转,这也被业界称为“让霸王龙翻跟头”。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拥有三头六臂的大块头,在精细度方面也堪称一绝。
就激光切割而言,40mm厚的钢板切割缝隙仅仅只有0.3mm—1mm,只能勉强塞下一根头发丝。
数字化赋能下,园区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了双赢。自2022年正式投产运营以来,园区产量提升30%以上,人效提升100%以上,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8天缩短至9天。“2024年的产能相较前一年又提高了40%,可持续性得到灯塔工厂评定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朱红波自豪地说。
驯服机器人
产业工人转型工程师
在园区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巡线或部分精细度更灵活的工序由工人完成,整个厂区已难寻工人身影。园区智变的同时,产业工人去哪儿了?
答案是两个字:转型。
“整个园区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仅200余人,远低于市场上的700余人。”朱红波进一步解释,工人角色已经转型为工程师,未来的车间现场,将由复合型技能的工程师来驱动,工程师与机器人并肩作战成为主流。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已经覆盖我国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市场规模增长的深层原因,是国内经济转型、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对机器人需求的愈发迫切。要想不被机器人甩下,在本行业中建立竞争优势,产业工人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技能,进而掌控、驯服机器人。
朱红波回忆说,园区建设之初,互联互通物流调度系统始终无法打通,市面上也没有可供样本参考。研发团队就天天泡在车间里,做梦都在敲代码,耗时一年最终打通技术堵点,完成支持9台以上不同厂家生产的AGV联通组网运营,并且运转速度比市面上其他系统快了近3倍。“产业转型中,高研发水准人才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点亮更多灯塔
助力机器人产业走向更广更深领域
能源领域供给侧产能结构优化背景下,具有示范效应的“灯塔工厂”,任何细微的技术改进,都能为行业带来巨大改变。
交流中记者了解到,郑煤机正积极地将自动化、数字化等经验辐射到更多产业链条。“我们现在不仅仅是煤机制造服务商,同时也是智能化数字化系统的供给商,服务行业的同时也争取做到引领行业。”朱红波说。
制造变智造,作为核心动能元素之一的机器人产业,如何更好的赋能助力?
“关键在于打破和提升认知。”朱红波一语中的。
一方面是针对机器人的认知,让机器人的潜能发挥到更大,比如说部分焊接机器人的工作速度是500毫米/分钟,是否能提升至1000毫米/分钟;另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的认知,车间少人化无人化是大势所趋,越早拥抱智能化浪潮,越能尽早占据主动位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机器人产业与制造业的进一步融合,比如说加强在物流运输方面深度应用,以及探索人形机器人的更多使用场景,让生产链条更加的自动化智能化,同时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共同转型升级。”朱红波说。
大海航行中,人们依靠灯塔寻找航向。
现代的灯塔工厂,正为全球工厂的智能化转型指明前行的方向。
此时此刻,郑煤机灯塔工厂内,激光切割机群划过钢板,焊接机械臂翻转抓取,“大力士”侧板上下料机器人一次抓取的钢铁结构重量,相当于一辆中大型SUV……灯塔之光,愈发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