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23 13:01:30 股吧网页版
ESG热搜榜|六家钢企ESG强制披露 重庆钢铁2023年碳排总量同比上涨17.7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601005_0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在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钢铁行业是首轮扩围行业之一,算清钢企碳排放“家底”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要求450多家A股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信息,这意味着部分钢铁上市公司要面临ESG报告强制披露和全国碳市场履约的“双重监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在被强制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六家钢铁企业进入强制披露名单,分别是宝钢股份(600019.SH)、马钢股份(600808.SH)、重庆钢铁(601005.SH)、中信特钢(000708.SZ)、鞍钢股份(000898.SZ)和包钢股份(600010.SH),六家钢企2023年ESG披露率达100%。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包钢股份、鞍钢股份2023年ESG报告中仍未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此外,在基础性指标披露、必要数据口径说明、量化数据统计标准等问题方面,钢企ESG报告的内容实质性亟待提高。

  宝钢间接碳排量大增31.66%

  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在环保投入金额方面,六家钢企年度总投入金额之和近300亿元。投入增速最高的是鞍钢股份,从2022年8.77亿元的环保投入金额,到2023年73.06亿元,投入翻了七倍有余;宝钢股份、包钢股份的环保投入金额增速也在正向增长。

  大笔资金投入,这六家钢企2023年环境关键数据的披露和减排情况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六家钢企中,重庆钢铁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增速为17.78%,增速最快。宝钢股份同比增速为3.89%,增速最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范围2方面,重庆钢铁同比减少23.91%,宝钢股份同比增加31.66%。

  总量同比上涨的原因有哪些?重庆钢铁在报告中表示,2023年碳排放的统计口径为所有供应商,2021年、2022年统计口径仅为原料供应商。因此部分原因是统计口径的增加,导致重庆钢铁2023年碳排放量有所提升。此外,在该报告的附录章节,多处表格存在年份为“2022年、2021年、2020年”的笔误。

  同样的是,宝钢股份2023年碳排总量、直接排放(范围1)和间接排放(范围2)都有所增长。公司在报告中表示,从2023年起增加了宝武碳业和宝信软件公司的碳核查,亦是因为统计口径的增加,导致2023年部分碳排放量有所提升。

  “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别复杂,碳排放核算的难度远高于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火电行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有行业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排放领域最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测量与核算,钢铁行业本身是排污排碳“大户”,势必会参与到碳排放的治理中,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也要跟进治理。

  包钢股份2023年ESG报告中仍未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也是定量数据披露最少的企业之一,报告中并未做出缺失数据的解释说明。鞍钢股份虽未披露年度碳排数据,但公司在报告中表示,因未经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核查,2023年碳排放数据预计将在下一年度ESG报告中披露。

  宝钢股份在六家钢企中,温室气体排放披露量是最为详细的,也是唯一披露了范围3(仅钢铁板块)的钢企。除了范围1、范围2外,宝钢股份披露了自2020年的钢铁板块范围1—5具体排放量。同时,宝钢股份在其报告中也提及了CBAM对公司的潜在影响。宝钢股份表示,一方面,公司目前四个主要生产基地中,三个基地处于中国三个省市的试点碳市场,钢铁行业还未纳入全国碳市场,宝钢面临着全面碳履约合规增加成本的风险;另一方面,欧盟推出 CBAM,计划2026年起对包括钢铁、水泥、化肥和铝在内的进口碳商品征收碳关税,此举将影响宝钢股份未来钢铁产品出口欧盟钢铁产品的成本,由此影响营业收入。

  此外,鞍钢股份也在减少(CBAM)影响做准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今年6月,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辽宁省钢铁行业碳达峰应对强制减排、欧盟碳关税的建议答复》,其中提及碳关税即“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从2023年10月试运行,2023年至2026年为过渡期,从2027年开始全面征收碳关税,将主要对辽宁省钢铁、铝和化肥行业进出口造成直接影响,其中钢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鞍钢已建成碳排放及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平台,该平台包括企业及碳排放核算及分析系统,可自动生成企业碳排放报告及生命周期评价(LCA)报告。

  据公开资料显示,重庆钢铁是重庆碳市场的履约企业之一。重庆钢铁在报告中表示,公司2021年、2022年分配由历史总量下降法改为历史强度下降法,增加碳排放分配量约13万吨。报告期内完成2021年碳履约工作,预计2024年3月完成2022年碳履约工作。

  中信特钢和马钢股份也完成了2023年碳排总量、范围1和2的披露。中信特钢是第一年披露定量数据,其在报告中也直接阐述了减排和披露压力——为配合碳交易、碳税、环保税的落实,政府对于企业申报碳排放数据准确性的要求提高,若未按要求披露环境数据,将导致公司面临来自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以及外部利益相关方的限制风险与压力。

  马钢股份也表示,根据政府“双碳”相关政策,要求企业向低排放技术转型,因此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如富氢碳循环高炉试验、二氧化碳捕集研究等,会导致公司研发投入上升。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碳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赵禹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会面临行业减排压力增加、年度履约限制、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激励钢铁企业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迭代与创新,企业可探索能耗更低的生产工艺并使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且减少碳排放。

  废弃物排放、水风险管理成为披露重点

  焦炭炼钢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十年来,中国重点的钢铁企业平均的吨钢能耗综合能耗降低6%,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降幅达80%,吨钢烟粉尘的排放降幅达70%。

  上述六家钢企中,除中信特钢外,五家钢企无一例外地披露了2023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总量,而马钢股份在这三项的减排成果上“垫底”。中信特钢在2023年与2022年的披露逻辑发生了变化,2022年披露了三项污染物的吨钢排放量,而2023年披露了总量,因此不与其余五家进行同比分析。

  在二氧化硫排放方面,六家钢企的排放增速均为负,减排效果较为可观。其中,宝钢股份同比降低了14.65%;马钢股份则减排速度相对最慢,同比降低了1.95%。在氮氧化物排放方面,马钢股份的表现不容乐观,除该公司外其余五家钢企的排放均在同比降低。马钢股份颗粒物排放同比增长了21.17%;鞍钢股份虽然排放总量最大,为22349.6吨,但其减排速度最快,同比降低了12.99%。

  在颗粒物排放方面,马钢股份排放量同比增长7.62%;宝钢股份的减排速度最快,同比下降23.74%。钢铁也是重点高用水行业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用水量32.4亿立方米,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量的7.6%。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钢铁行业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7%”。

  在水重复利用率方面,除宝钢股份外其余五家钢企的利用率均在97%及以上,鞍钢股份水重复利用率最高,为98.34%。然宝钢股份未披露水重复利用率,但其水风险分析较为完整,绘制了2023年情景下宝钢股份各运营地水风险地图,评估结果显示宝钢股份所有运营点面临的洪涝风险、水质风险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风险数值在未来将持续上升。

  除了水重复利用率,各家钢企也针对水管理的定量指标进行了披露。鞍钢股份的水耗变动幅度相对较小。报告显示,2023公司总耗水量约为86041676吨,同比上涨0.16%;吨钢耗水量为3.23吨/吨钢,与上一年保持不变。包钢股份的总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废水管理成效提升明显。2023年公司总用水量为295961.88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50%;2023年废水排放量为642.29万吨,同比下降45.72%。重庆钢铁的总取水量同比上升,但总排水量同比下降。2023年重庆钢铁总取水量为4584.02万吨,同比上升30.10%;总排水量为735万吨,同比下降4.27%。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