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引擎。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曾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这“五朵金花”,更曾赢得了“上青天”的美誉。可以说,制造业不仅是青岛经济的支撑,更是城市持续发展与跃迁的重要力量。
早在2010年,青岛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就突破了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青岛的制造业发展质量更趋于先进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在《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了产业发展的路线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升。
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青岛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已连续3年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七位。该市的智能制造重点产业范围,已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智能家电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等七个领域。
青岛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去年达到15760.3亿元,同比增长5.9%。作为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和创新中心,青岛正致力于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战略性转变。这座老牌工业城市在诸多北方强市对“北方第二城”的争夺中,“占三争二”的“雄心”呼之欲出——青岛的金融业,则成为“青岛智造”的有力支撑。
传承和创新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与未来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个品牌若希望长期稳固其地位并不断引领风尚,不仅要具备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还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对于产品品质和质量的高标准。
第一财经记者在青岛啤酒(600600.SH)采访时看到,厂门口的青啤博物馆门口人山人海,已然成为了青岛的一个知名“打卡点”:博物馆墙上的LED屏上提示,此前已经有超过1377万多名访客曾到过此地。
青岛啤酒始终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对产品质量近乎严苛地要求。通过科技革新,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产业升级,青岛啤酒依托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菌种研究、风味调控以及低碳酿造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突破。此外,青岛啤酒实现了从原料源头到消费者终端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与控制。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更重要的是能够更精准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这座百年历史的老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实现了从订单生成到生产交付的全链条自动化。智能立体仓库高达34米,上下共12层,存储量从原来的5万余箱增加到现在的50余万箱,提高了10倍左右。仓库周转率在三天左右,亩产量和亩存储量均达到行业最高水平,确保了最新鲜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消费者手中。
在青岛啤酒的生产厂区,第一财经记者看到,智能化元素贯穿于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机械臂和机器人各司其职,AGV自动送料小车按照预设路线在车间内穿梭,减少了人工干预,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升级,再升级
在全球竞争中,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或控制者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培育由本土企业领导的全球价值链,已成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
家电,是青岛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优势集群,其中的海信家电(000921.SZ)正逐步成长为一个掌控产业链上下游、制定行业标准并占据价值链核心位置的一流企业: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市场实现营收182.1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欧洲、美洲、中东非、亚太、东盟等市场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以海信家电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断用科技创新来征服挑剔的全球消费者:建立了首条国产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极大提高了本土化生产能力。此外,ULED技术作为由海信主导的重大创新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新的画质标准,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青岛市政府在今年工作计划中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推动包括智能家电在内的多个优势产业链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全面落实企业规模和效益倍增“一企一策”支持举措,加快提升龙头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深入实施“青岛优品”工程,进一步擦亮“青岛制造”品牌。
通过吸引并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重大项目,青岛正在增强整个城市产业发展驱动力,推动相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品牌来源于品质
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但品牌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家企业对品质长年累月的不断追求。“只要用心做事,没有做不好的。”这是德才股份(605287.SH)创始人、董事长叶德才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山东省首家国内A股主板上市的建筑业企业,如今的德才股份已拥有了四大业务板块,形成了集工程建设、装饰装修、规划设计及新材料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在本土市场获得稳步增长后,德才股份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2013年,在伦敦成立了DC HD设计院,标志着其正式进军海外市场。
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德才股份积极调整战略方向,转向聚焦城市更新与配套建设领域,同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特别是在门窗产品的市场需求方面,德才股份认为,这是未来二三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最具潜力的发展赛道之一。
为此,德才高科专门设立了系统门窗生产线。目前,公司已推出四大系列共16款产品,并建成门窗、幕墙生产线,其中两条全自动“工业4.0”门窗智能制造生产线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德才股份紧跟建筑业新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增强了项目的可视化和可追溯性。
德才股份是青岛企业走创新研发之路的一个缩影——2023年,青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8%,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23位、提升11个位次;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工程研究中心22家,总数分别达到239家、129家。
新能源,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电桩”与“充电网”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本质上却存在巨大差异:充电桩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充电设备;相比之下,充电网则是深度融合的智能充电系统,它不仅能够提供充电服务,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能源与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这种方式,充电网可以更好地管理充电需求,优化电力资源分配,并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效率。
新能源产业是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之一,正通过系统性规划,并将新能源项目作为关键切入点,旨在增强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主体实力,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支持体系。
特来电是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300001.SZ)控股的一家企业,自10年前创立以来,已累计投建充电终端超过62.2万个、累计充电量达到346亿度、注册用户数达到2800万。与此同时,该公司是世界充电网技术的开创者和标准制定者之一,攻克了20项充电网核心及卡脖子关键技术。该公司开发的两层防护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池安全的防护预警系统,能够全面检测和分析电池的安全状况,确保电动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
特来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运营服务城市达到366个,成立了270余家城市运营公司,支撑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聚合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移动储能特性,实现了车网互动。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青岛正在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引导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制造企业,占据了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积极拥抱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推动下,近年来,青岛一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发行债券,有效促进了长期资本形成,推动产业链优化整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023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85家,几乎均为制造业企业。
青岛科凯电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凯电子”)是这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家。自1997年成立以来,专注于高精装备配套用混合集成电路及微电路模块的研发和生产,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关键领域。该公司以伺服控制为核心技术,积极拓展新产品线,包括无人机控制系统、电机、集成电路芯片以及大功率高精度电源等,并实现了多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该公司还曾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
思林杰(688115.SH)于今年9月宣布计划收购科凯电子71%的股权,这标志着科凯电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科凯电子能够借助思林杰在消费电子行业的丰富资源,加速进入民用市场;而思林杰则可以通过科凯电子深入军工领域,实现客户群体的多样化。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资本市场肩负着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流向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自2019年以来,青岛新增4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超过前25年的总和,占全市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55%。截至目前,青岛在境内外实现上市的公司达到86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6家,稳居山东省第一位、北方城市第三位。与此同时,目前全市共有19家港交所上市企业,其中近三年新增9家,赴港上市进程明显加快。山东全省上半年新增2家港交所上市企业均来自青岛。截至8月末,青岛企业通过股、债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3604.61亿元,同比增长15.5%。
下一步,青岛将制定进一步提高青岛市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规范运转水平。发挥上市公司在24条产业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引导更多长期资本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在青岛市政府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奋力争先”作为了重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金融助推“智造”
青岛是一座拥有深厚金融传统的城市。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青岛的金融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金融心脏地带。今年是青岛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也是获批设立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10周年。
近些年来,青岛的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在今年3月最新一期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青岛位列第31位,第15次进入全球前50强。青岛已经构建了一个创新性的融资服务生态系统——连续四年,每年新增贷款都超过了2500亿元人民币,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及普惠小微领域的贷款增长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第一财经从青岛市委金融办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出台了《青岛市2024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春雨行动”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截至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4133亿元,同比增长12.9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65.46亿元,同比增长21.21%,普惠型小微企业累放贷款利率3.76%,较2023年下降0.30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余额5043.8亿元,同比增长26.4%;全市银行机构支持省、市重点项目742个,涉及融资需求1211.37亿元,达成授信金额665.6亿元,实现放款金额150.8亿元;引导银行机构为24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专项授信超过3000亿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更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力点。今年上半年,青岛高技术产业贷款总额达到约12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2%。
此外,青岛还在科技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比如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金融投保贷联动模式以及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试点项目等,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
第一财经了解到,青岛的各银行机构也正在探索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评价体系,加大科技型企业首贷培植力度,确保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高于行内各项贷款同比增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高于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速,稳步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
以青岛农村商业银行(002958.SZ)为例,该银行围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贷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6月末,该行围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战略加大投放力度,战略新兴贷款余额51.41亿元,较年初增加12.15亿元,把金融活水持续注入实体经济。
青岛在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等多方面,都是不折不扣的“北方第三城”,有些方面的指标甚至已经够到了“北方第二城”的水平。有理由相信,“青岛智造”在金融的支持下,产品产量将快速增长,发展步伐也会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