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08 23:29:50 股吧网页版
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千亿级船舶龙头整合更进一步 中船系板块震荡走强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李贝贝

K图 600150_0

K图 601989_0

  时隔4个月,1月7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船舶”,600150.SH)和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工”,601989.SH)双双官宣,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近日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总体方案。

  据悉,上述重组完成后,新的中国船舶将成为手持船舶订单规模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据克拉克森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14日,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总手持订单规模达6263万载重吨,分别是韩国造船海洋、扬子江船业、三星重工、韩华海洋的1.9、3.8、4.5和4.8倍。

  截至1月8日上午10时,中船系板块震荡走强,中国船舶报33.86元/股,涨1.35%,总市值1513亿元;中国重工报4.57元/股,涨1.56%,总市值1040亿元;中船应急、中船防务、中船汉光跟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均在预案中强调,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中国船舶旗下沪东中华相关专家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目前公司正加快加大对碳捕集技术、LNG与零碳燃料混烧技术、氨燃料与氢燃料动力技术等创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及研究,尤其是绿色低碳智能型LNG船、采用清洁燃料作为动力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等。

  船舶巨头合并迎来重大进展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于1998年5月上市,公司聚焦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科技应用领域,旗下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包括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以及中船澄西等;中国重工则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于2009年12月上市,旗下拥有大连重工、武船重工、青岛北海造船等现代化大型造船厂,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板块。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船舶实现营业收入561.69亿元,同比增长13.12%。报告期内,公司完工交付船舶数量、单船平均价格同比增加;同期,中国重工实现营业收入352.70亿元,同比增长16.35%;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由于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下属上市公司,两者在船舶制造、维修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

  对此,2024年9月2日,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中国船舶拟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同年9月18日,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暨关联交易预案出炉。

  根据《重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经合并双方协商确定,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37.84元/股,中国重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5.05元/股,并由此确定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换股比例为1:0.1335(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中国船舶拟购买资产的交易金额为1151.50亿元,是A股市场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

  截至该预案签署日,中国重工的总股本为228.02亿股,参与本次换股的中国重工股票为228.02亿股。参照本次换股比例计算,中国船舶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30.44亿股。

  合并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将承继及承接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中国船舶因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所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之后,2024年10月18日、2024年11月16日、2024年12月14日,中国船舶陆续披露了这一重大资产重组的进展。在1月7日发布的公告中,中国船舶称,公司将在相关尽职调查、审计、估值等相关工作完成后,再次召开董事会审议本次交易的相关事项,并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审议上述议案及其他与本次交易相关的议案。

  有望提升行业龙头地位和盈利能力

  对于两大船舶巨头的合并,业内人士认为,本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有望打造出全球领先船舶工业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船舶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推动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29日,在三季度业绩线上说明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陶健表示,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骨干船厂已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与产品,本次重组将统筹优化骨干船厂产业发展布局,深化核心技术资源整合,充分释放各大船厂在各自优势船型领域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推动“中国船舶”标准走向世界。

  国金证券研报也指出,我国正处于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型中,“南北船”重组完美契合了当前国资委围绕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推动央企重组的战略目标。“南北船”都是国内领先的造船企业,合并后有望大幅减少同业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可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行业龙头地位和盈利能力。

  据克拉克森报告,2024年全市场共订购了2342艘船,总吨位为64.3mCGT(修正总吨),总吨重为163.3mDWT,签约量达到了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造船集团计,中国船舶集团共810艘(30.3m CGT)在手订单,占据重要份额。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船舶制造业订单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主力船型的构成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如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气体船、油船、客船保持同比增长等。

  在此大背景之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近年不断加强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布局。在2024年三季度业绩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施卫东强调,中国船舶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在研发、人才、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中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船舶新接船舶订单中包括油船35艘、散货船31艘、液化气船18艘、PCTC船14艘、集装箱船10艘;绿色船型占比超50%,中高端船型占比超70%,批量化订单占比超70%。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支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我国造船行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此前在预案中也均表示,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