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已经忘记了,但2021年的第一轮抄底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今天通过港股通南下买港股的资金达到217亿,创下港股通开通以来新高,大量的内地资金涌向全球估值洼地-港股。
南下的资金兵分两路,一路是冲着在港股上市的稀缺性资产去的,一路是冲着估值比A股更低的低估值困境股去的。
核心资产一路的资金,主要去买腾讯、美团、小米、香港交易所、思摩尔国际、安踏体育、李宁、海底捞、九毛九等在A股找不到替代品的核心企业。
腾讯美团小米都是当下的巨头公司,大家都比较熟,我就不介绍了。香港交易所其投资价值远超券商股,因为交易所相当于是开赌场的,在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不上市的情况下,香港交易所的稀缺性地位无人可替代。
思摩尔国际是电子烟代工龙头,之前我们内部简单研究过电子烟行业,国内上市的绝大部分公司所处产业链的位置不好,投资价值比较一般,稀缺性远不如思摩尔国际。
而A股内的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弱鸡般的存在,能叫上号的就海澜之家、森马服饰、太平鸟,也是远远不如港股上市的安踏或者李宁。
A股内的餐饮行业跟纺织服装行业也是半斤对八两,全聚德和西安饮食都已经没券商机构愿意去覆盖调研了,也是没法跟海底捞九毛九这些相比。从这里咱们也可以看到传统餐饮行业受新兴餐饮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大家看下图,餐饮指数和纺织服装指数过去几年连沪深300指数都跑不赢,就别说跟消费、医疗、科技等核心行业比较了。
数据来源:WIND
低估值困境一路的资金,主要就是去买中国移动、中芯国际、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估值远比A股便宜的企业。
这些公司要么是周期性比较强,要么是长期业绩增长乏力,所以愿意配置的机构资金不多。但由于港股这边的估值是A股的折上折,当A股资金泛滥的时候,必然会有资金愿意来捡烟蒂,赚不到估值修复也可能赚股息分红。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没在A股上市,没法对比。但三大运营商这几年的走势也算是半斤对八两,用中国联通可以代表它们仨。目前中国联通A股的估值是23倍PE,中国联通港股仅有10倍PE。
数据来源:WIND
中芯国际同时在AH两地上市,但中芯国际A股的估值高达188倍PE,中芯国际H股的估值仅有66倍PE。
这也是最近一段时间中芯H的股价大幅跑赢中芯A的核心原因:中芯A股上市后定价太高,透支未来太多业绩。中芯A的钱实际都被打新的资金赚走了。除非有资金愿意当冤大头,愿意买极高估值的中芯A。否则中芯A未来可能就只能看着中芯H一路大涨,自己原地横盘震荡修复估值了。
数据来源:WIND
以上我只是举了少部分公司作为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符合以上两个逻辑的公司。比如稀缺性一路还可以有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阅文集团、天立教育比亚迪电子、舜宇光学、药明生物等。困境低估值一路还可以有中兴通讯、中国铁建、中国国航、中国太保等。
但总而言之我要说的是,大家如果也想南下港股,或者说抄南下港股的资金的作业,你们得先选择“路”。是选择走稀缺性核心资产一路,还是走困境反转低估值一路?
上面我已经说完个股名单,接下来该说基金名单了。
如果想走稀缺性资产一路,主动型基金首选国富大中华,它是我们精挑细选后纳入银河战舰基金组合的港股基金《又挑了几只优秀的主动基金!》,下月初的战舰组合调仓大概率会加仓。
指数型基金就可以考虑中概互联ETF,它是之前监管层说互联网巨头反垄断鬼故事时,让大家抄底的基金《不等了,抄底中概互联!》
如果走低估值困境反转一路,主动型基金没什么可以选的,可能是港股低估值太煎熬了,比A股的周期股更煎熬,暂时没发现活下来的基金经理。指数型基金可以考虑H股ETF或者香港大盘。
这两个指数基金走势过去几乎一样,从前十大持仓来看,主要区别就是有阿里还是没阿里。喜欢阿里的上H股ETF,不喜欢阿里的上香港大盘。
最后把以上说到的四个基金/基金跟踪指数的历史业绩叠加对比,可以看到国富大中华>中概互联>香港大盘≈H股ETF。
即使是港股市场,我们通过数据统计研究依然能找到能战胜核心指数的主动型基金,只是实在太难找了,而且数量非常稀少,优秀的港股基金经理十只手指就能数完,不像A股基金经理,用数据库筛选完还得仔细挑几天。
数据来源:WIND
哦对了,由于最近太多资金来怼港股基金了,所以导致场内港股基金普遍都有溢价,特别是一些成交量小的。
比如这样:
数据来源:雪球
还有这样:
ETF套利的门槛比较高,普遍都是百万起步,我就不多说了,只是提醒大家购买基金之前要注意溢价率情况,切勿为了买而买。如果溢价10%买入,就意味着买贵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