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核电审批节奏加快,全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攀升。据统计,2024年,我国共核准11台核电机组,连续3年核准机组数量超过10台。业内预计到2030年前,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1月13日,“核电一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公开披露了2024年度多项发展数据,其中提到,公司6台核电机组一次获得国家核准,同时推进核电机组建设数量高达18台。
记者注意到,除了核电主业外,公司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2024年,中广核境内新能源实现上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同时,公司加速布局海外业务,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带入马来西亚、老挝、南非、巴西等国家,累计带动近1.6吉瓦的光伏和风机设备“走出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抱团出海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国内产能比较多,借助 “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沿线国家市场很有必要。一方面,能够有效消化一些产能;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均为“一带一路” 合作伙伴,我们的参与有助于推动当地实现清洁低碳发展,这对双方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国内在建核电机组27台
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伴随着技术进步,我国核发电量不断增长。中国在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如“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据记者了解,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7台。
中广核方面向记者透露,其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为16台,其中14台采用“华龙一号”,另外,中广核工程还负责华能山东石岛湾扩建工程一期2台机组的设计总包和设备成套,目前,同时推进核电机组建设数量达18台,形成了多基地、多机组同时在建格局。
金辰股份CEO祁海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广核没有传统火电能源的包袱和压力,公司主业聚焦于核能,也是清洁能源之一,其发展路径符合全球能源转型以及我国“双碳”目标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中广核清洁能源在运装机已突破1亿千瓦,全年实现上网电量超3600亿千瓦时。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除了大力发展核电外,以中广核为代表的核电公司也在积极发展风、光、储等清洁能源,新能源业务快速发展。据了解,2024年,中广核全年新增装机容量1153万千瓦,境内新能源实现上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全年绿电交易电量超过120亿千瓦时。
记者获悉,公司布局“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出了差异化优势。其中,广东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投运,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实现了“海上‘生绿电’,海下‘鱼满舱’”;山东莱州60万千瓦“盐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在河北武安、云南董干、宁夏宁东等地还打造了一批“矿山修复”“茶光互补”“氢氨醇”融合发展项目。
央企“抱团出海”
当前,全球都处在能源转型的重要时期,加上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为确保能源安全,各国对清洁能源的发展愈发重视。
记者了解到,我国不少核电企业借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走向海外。过去一年,中广核在境外新能源版图也进一步扩大,实现了老挝、南非、泰国等新国别的战略突破,并且在国际能源合作项目上有所创新。
以其老挝北部互联互通清洁能源基地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老挝北部乌多姆赛省、琅南塔省、丰沙里三省,规划打造风、光、生物质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大基地,是中老电力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电源项目。通过互联互通的创新模式,能够将老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国内广阔的电力需求有机结合。
目前,老挝北部清洁能源基地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式开工,二期项目成功签署开发协议。据介绍,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均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可满足约1000万个家庭年用电需求,将带动我国新能源制造、施工、建设产业链40余家企业,以及老挝本地施工单位、机械供应、原材料供应等累计30余家企业共同参与建设。
记者发现,近年来,央企“抱团出海”趋势越发显著,出海招式越来越多。中广核南非TFC光伏项目是中国企业在南非开发投资的首个光伏项目,也是中广核首次进入南非市场,通过“矿电联合”的创新模式,带动了新能源全产业链出海。
据中广核方面介绍,项目不仅采用中国制造的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而且项目购电方、投资方、EPC建设方、融资主体及主要设备供应商均来自中国。项目建成后,还将由中广核自主运营,实现投建营一体化运作。
目前,中广核境外清洁能源控股装机容量超过1400万千瓦,累计为1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超过330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成功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带入马来西亚、老挝、南非、巴西等国家,累计带动近1.6吉瓦的光伏和风机设备“走出去”。
林伯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抱团出海优势显著,最大的好处在于企业间能够实现资源互补,携手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而有效分担风险。这种模式并非偶然,有着坚实且利好的发展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