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2-05 02:57:03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河南
转发
发表于 2024-11-11 08:36:38 发布于 内蒙古

$欧菲光(SZ002456)$  今天有个股友问我,怎么选股,我想就是看价格和价值。


怎么看价值和价格,我摘抄整个了一些以前看过的的内容,自己喜欢哪块看看吧。


价格是很好观察的,随便打开一个炒股软件就有


但价值怎么估算呢?


小狗与主人


关于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狗主人牵着小狗出门散步,狗一会跑到主人前面,一会跑到后面,很少有同步的时候。但只要狗主人牵着绳子,无论狗跑多远,最后一定围着主人走。也就是说,价格永远围绕价值波动。


先了解一下分红和贴现值的概念


分红好理解,公司赚钱了,利润里拿出一部分出来犒赏各位股东,你高兴,我也高兴。这个和一红利指数里的红利是一个概念。


贴现值也不难,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现在的100块钱和一年后的100块钱,在购买力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觉得一年后的105块钱和现在的100块钱相等,那对应的贴现率就是5%,如果你觉得一年后,要120块钱才能等和现在的100块钱相等,那对应的贴现率就是20%。


再来了解市盈率


如果目标公司的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意味着股票被低估;反之,则可能被高估。 2. 市净率(P/B) - 市净率是指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市净率 = 股票价格 / 每股净资产。 - 市净率适用于对金融、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的估值。与市盈率类似,可以通过比较目标公司的市净率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净率水平,来判断股票的估值是否合理。


3. 市销率(P/S) - 市销率是指股票价格与每股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市销率 = 股票价格 / 每股销售收入。 - 市销率对于一些尚未盈利但有较高销售收入的成长型公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样,可以通过比较目标公司的市销率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市销率水平,来判断股票的估值是否合理。 四、其他因素考虑1. 公司基本面分析 - 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等财务指标。


分析公司的业务模式、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等非财务因素。  关注公司的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良好的公司基本面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内在价值。 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股票的内在价值。 - 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政策环境对公司的影响。一些行业可能受到政策支持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提升股票的内在价值。 3. 风险因素评估 - 评估股票的风险程度,包括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公司特定风险等。风险较高的股票通常需要更高的回报率来补偿投资者,因此其内在价值可能会相应降低。


- 可以通过分析股票的历史波动率、贝塔系数等指标来评估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参数选择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此外,股票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可能会在短期内偏离其内在价值。因此,在评估股票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第一种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是股票市场中确定股票内在价值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股市中平均市盈率是由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所确定的,比如,现在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为3.87%,对应股市中的平均市盈率为25.83倍,高于这个市盈率的股票,其价格就被高估,低于这个市盈率的股票价格就被低估。

2、第二种方法资产评估值法,

就是把上市公司的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一遍,扣除公司的全部负债,然后除以总股本,得出的每股股票价值。如果该股的市场价格小于这个价值,该股票价值被低估,如果该股的市场价格大于这个价值,该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3、第三种方法就是销售收入法,

就是用上市公司的年销售收入除以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如果大于1,该股票价值被低估,如果小于1,该股票的价格被高估。



般我会从这五个方面思考:


1、是证券化率。


2、总体市盈率。


3、历史前值。


4、国家大政。


5、股民心理。


证券化率

简单地说,证券化率就是股票总市值和国家 GDP 的比率。


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的活跃度。


越高,意味着活跃度越高。


反之亦然。


正因为它反映的市场的活跃程度,所暗合「低买高卖」之道,对我们给股市定位提供了参考。


通常讲,成熟市场因为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操作更理性,往往波动较小。


证券化率常在 50%—120%间振荡。


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主体以散户为主,有些机构也常以散户思维操作,所以投机的特征更明显,波动区间也更大。


涨时涨过头,跌时跌过头。


历史数据,通常在 30%—150%间振荡。


最疯的时候曾接近 200%。


基于上述认识和谨慎原则,我建议在证券化率 60%—70%间即可入市,低于 40%以后可以疯狂入市,然后在证券化率接近或达到 100%时就应该考虑大幅退出,达到 120%时坚决全部退出。


总体市盈率

市盈率、市净率这两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衡量大盘或者个股价格水平的两大主要指标。


虽然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宏观指标,绝对值得一提。


沪市的整体市盈率常在 10 倍到 60 倍间波动,10 与 60 都是极端估值,靠近都是最佳的买入或卖出时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单纯依靠总体估值来为个股投资做决策,是非常容易被误导的。


比如在 2014—2015 年的那轮行情,市场热捧成长而忽视价值,造成了一种极端失衡的二元失衡结构:一方面中小创估值高达一百余倍,另一方面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只有五六倍的估值。


在沪市大盘 5000 点时,沪市的整体市盈率也没有超过 30 倍,与历史上历次牛市高峰期的同类数据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正因为如此,这个估值数据欺骗了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


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下,单纯依靠市场的整体估值作为自己的投资决策,尤其是个股的投资决策,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指标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回思过去,我们发现历史轨迹一再表明,投资者的疯狂最终还是受到股市整体估值的感性约束的。


正如不需要预测股市未来走向,我们也不必预测未来股市的估值,但我们必须面对股市现在的估值,并从现在的整体估值中寻找投资决策的蛛丝马迹,尤其是一旦面对股市整体估值过大或过低的事实时,那就意味着我们投资可选择方案的倾向性。


2015 年,在类似的估值比较中,腾腾看到了香港恒生指数已经长期在历史估值底部徘徊,于是毫不犹豫地制定出了「抛 A 买 H」的计划,逐渐卖掉手中估值还在高位的 A 股,买入相对估值还在低位的 H 股。


这也为我安然度过此后的「后」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以前常说的一句话:低估是王道。


当同一类标的在不同市场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估值表现时,往低处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选择。


历史前值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股市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总结过去二十多年的大盘走势,每一轮行情底部都在抬高,顶部都有突破——2015 年的,沪市大盘最高点位定格在 5100 点,似乎并无突破,但不要忘记,这是一次结构严重失衡的牛市,主板虽然没有创出新高,创业板、次新股等相关指数都创下了新高。


股市的历史前值与证券化率和总体市盈率相比,更直观,也更粗糙。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至少在我的分析体系中,它是一项辅助指标。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每轮大的行情,沪市从底部反弹达到或逼近 100%,我们就应该有序退出了,从最高点下跌幅度超过 30%—40%,就应该做好逐渐投入的准备。


很多投资老手可能会认为,看历史前值炒股,这种手段太 OUT 了,但当你把它科学地纳入到一个综合的体系中去,它就具有了独特的参考意义。



没有什么好笑的,所有的指标,只有使用科学与否而没有好坏之分的问题。


时人常报怨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把暴涨暴跌的原因归咎于政府。


首先,这种观点是错的。


仔细想想,哪个国家的股市不是政策市呢?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成熟市场,政府调控手法更柔和高明,中国政府对股市的基本看法、立场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调控股市的经验还不丰富,应对暴涨暴跌时的手法有时有些拙劣,应该是能谅解的。


其次,这种观点即便是对的,作为投资者来说,也应正视市场中存在的一切现实。


哪怕中国股市就是政策市,我们也应认清、接受和适应这种现实,在现实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它就值得我们尊重。


所以,投资 A 股,判断股市大趋向,观察国家意志,必要而且重要!熊市末期,市场人气涣散,政府通常频频出台政策呵护股市。


牛市末期,人性癫狂,政府又通常频频出台政策打压股市。


个人无法左右国家能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但国家一旦出台相关重大政策,就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


尤其在市场的极端环境下(大牛或大熊),国家的政策指向,是不难判断的。


股民心理

股市作为股票交易市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市场。


正是千千万万的人的集合,才决定了股市的涨涨跌跌。


决定股市长期涨跌的,是股市整体的基本面,包括估值、点位、资金、盈利等方方面面,但决定股市中短期趋势的,是人气。


所谓的人气,就是指股民作为一个整体时的心理取向。


大行情的发生,常常是基本面和股民心理发生共振的结果。


观察股民心理,有两个比较容易的方法:一是观察身边的人,二是观察一些必要的宏观数据。


估值,可能是投资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也写了一系列投资方法论的文章,谈到了所长对估值的理解。今天继续聊聊估值。


我们经常说以合理估值买入好公司,这句话肯定是至理名言。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呈现千差万别的结果。对于好公司的研究和认识有难度,合理估值则更难。


很多时候投资者会发现,无论单个公司还是市场整体,估值波动非常大,有些公司如果 30 倍估值合理,似乎 20 倍也行,15 倍问题也不大。

尤其是在A股,从指数整体收益率的分解来看,历年涨跌幅变化中,估值变化贡献占了很大比例。


股价=PE×EPS,所以赚业绩钱的前提条件,是估值相对稳定。


如果我们预测某个公司明年 EPS 增长 30%,如果市盈率 PE 保持不变,那么股价收益率就是30%。如果 PE 波动率在正负 10%以内,股价波动率就在 20%至 40%左右。


但是如果 PE下降幅度超过了 30%,就会出现业绩增长 30%、股价还是下跌的情况。


也就是说,当估值波动较大,甚至超过业绩增速时,赚业绩钱的投资理念就会在一定时期失效。而从实际的历史数据来看,公募基金重仓的几个主要板块,包括半导体、白酒、CXO、锂电池等,市盈率波动历来都是非常大的,一般都是非上即下,很少在某个位置能够保持稳定不变的。


白酒行业市盈率,2021年年初行业市盈率高达60倍,以至于2022、2023年像茅台这样优秀的公司,保持20%的增长,但是这两年还跌了12%。


再举个例子,CXO行业,可能这个感受更加强烈。2021年初市盈率120倍左右,目前20倍左右不到。相关公司的盈利增长,根本无法弥补估值收缩带来的股价跌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导体、锂电池等,不再一一赘述。


在景气上行周期买某个公司的时候,是按照合理估值思路想去赚业绩的钱,但实际上是赚了估值拔升的钱。反过来在景气下行的时候,投资者可能觉得估值已经没有之前那么贵,较为合理了,可以不赚估值只赚业绩的钱,但实际上在景气下行时期,估值往往可能超跌。


对于一个上市公司,如果预测明年(t+1 年)的业绩增速是 30%,那么在不同的估值条件下买入,比如用 10 倍、20 倍、30 倍、40 倍、50 倍市盈率去买,持有一年的期望收益率是多少?


为了更加详细说明这种情况,做了一个统计。


以第 4 行、第 6列的数值 29.8 为例,这个表示以市盈率 10 倍至 20 倍买入,第二年扣非业绩增速在30%至 40%,持有一年这个组合股价历史收益率中位数 29.8%。


从这个图里,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高估值,即使业绩增速很高,风险也很大


表格中的对角线都可以视为“PEG=1”的组合。从收益率回测表现来看,“PEG=1”的组合在市盈率 10 倍至 40 倍的区间内表现较好。


估值持续升高以后,即使业绩高增长兑现,股价表现也一般。例如在“市盈率 50-75 倍”的情况下,即使第二年业绩增速达到“50%-75%”,组合的收益率中位数是-3.9%。


这背后反映一个潜在的事实,没有公司能够长期持续保持高增长。也就是说,一个行业如果赚钱效应很好,那么就会有很多玩家进入,让这个行业的回报率和增速降下来。


所以不要追求高增长,因为是不可持续的。


相同业绩增速,买入估值越低回报越高


除市盈率小于 0 的组合外,表格右上角组合收益率明显更高,这种情况下相当于以低估值买入组合,最后实现了业绩高增长,背后反映的是未来盈利预测水平高。


反之,左下角组合,高估值买入最后业绩低增长,收益率基本都是大幅为负。


均值回归


在不考虑业绩增速的无条件估值分组情况下(最右边一列),可以看到低估值组合的收益率表现要明显好于高估值组合。


这背后反映了低估值组合蕴含了较低的业绩预期,容易向上超预期。反之,高估值组合蕴含了较高的业绩预期,容易向下超预期。


也就是说,不要对行业或者公司有过高的业绩预期。预期过高,买入估值越高,那么业绩miss的概率也大。


最后在景气上行周期买某个公司的时候,是按照合理估值思路想去赚业绩的钱,但实际上是赚了估值拔升的钱。那么用什么衡量景气度是否上行比较好呢?


过往我们可能会用净利润增速,但是也看到了,比如白酒、CXO行业过去两年利润增速是正的。


从理论上来说,在不考虑分红的情况下,如果下一年企业的利润增速高于 ROE,则 ROE 会进一步向上;如果利润增速低于 ROE,则 ROE 会向下;如果企业 100%分红,那么只要盈利增速是 0%,ROE 下一年也保持不变。


除了利润增速,根据上市公司 ROE 走势的不同来综合判断景气度。


ROE 趋势向上的板块,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既赚业绩的钱,也赚估值的钱。ROE 持续向上的过程中,一般也是估值不断抬升的过程。从历史经验来看,这类板块都是有超额收益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